艺术品使用价值中的审美价值——《艺术品评估原理与实务》之十

作者刘晓丹

来源:书稿《艺术品评估原理与实务》

图片

一、艺术品审美价值的本质
1.艺术品的审美价值超越实用
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与实用价值相对。现代人看来具备审美意义的古代艺术品,创作时可能仅为实用品。在欧洲,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法国拉斯科洞中的壁画,是出于捕猎等目的。法国劳塞尔的维纳斯、奥地利维仑多夫的女神像,是用作女性崇拜和生殖崇拜。在中国,原始陶器长期主要作为生产生活工具,其纹饰很多是为了实用方便,据鹿习健考证,原始陶器纹饰的功能有三:一是增加器物表面的摩擦力,避免脱手损毁;二是用泥条缠绕加固颈、腹、肩等部位,避免器壁烧制时变形或使用时破三是拍打器壁所留痕迹,是为了使其陶质致密、提高硬度、降低吸水率
陶器纹饰只有不再具备实用功能,或其精美程度远超出实用功能,才开始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比如7000年前出现的彩陶。
The Lonely Shepherd James Last – James Last (Live In Europe 2004) 艺术品使用价值中的审美价值——《艺术品评估原理与实务》之十 艺术品使用价值中的审美价值——《艺术品评估原理与实务》之十

2.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作用于情感
审美价值是艺术品与工农业产品使用价值的最显著区别,工农业产品通常用于口体之奉,满足使用者生理上的物质之需,而艺术品通常让使用者在心理上得到愉悦、自由、尊严,满足其精神之需。
知、情、意三种基本心理功能与人类追求的真、美、善相对应,在美学史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最先对其中的美作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美既不能混同于真,也不能混同于善,认识美的特质只有依靠特殊的心理功能——审美判断力。审美判断是既不是运用概念的关于真的判断,也不是注重利害的关于善的判断,是可以在真与善、概念与欲望之间架起桥梁的第三种判断。纯粹的审美,在中国道家思想中表现为消遥率意的自由感性境界。艺术品使用过程情感和情绪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让使用者获得渗透到作品中的主观精神体验。

二、艺术品的审美价值体验
1.情感沉醉
人的情感由客观事物引发,内化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之所以脱离实用功能后仍被人喜闻乐见,主要基于其有趣的内容、悦目的形式。很多感动使用者的内容和形式,源于人类的古老本能,比如亚里斯多德指出,艺术由于能够满足人类的摹仿本能天性而让人产生快感,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艺术品以其物质媒介承载的信息,让使用者和创作者一道处于忘我状态,沉醉其中流连忘返,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2.情感愉悦
情感愉悦是艺术品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也是艺术品审美价值核心。南朝画家宗炳将艺术品的审美功能置于所有功能之首,认为艺术品的真正意义和最终目的,是让欣赏者精神畅快,其《画山水序》中说:“峰岫峣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南朝画家王微在其《叙画》中,甚至将艺术品的愉悦功能置于音乐之上,说欣赏绘画作品时“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
③情感升华
艺术品可以帮助接受者通过想象突破感觉经验局限、突破时空限制,正如西晋陆机在《文赋》所说:“顾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品的情感愉悦功能使之具有巨大亲和力,是因为艺术品表达的情感比现实感情更生动、更丰富、更集中、更饱满,能够吸引到广泛的接受者人们在艺术品使用中,可能忘掉现实生活的功利羁绊,让身心进入无利害境界,与艺术家凝结在其中的浓烈情感共鸣,在对理想美的憧憬中养成高贵品质,得到情感升华。

本文摘自刘晓丹书稿《艺术品评估原理与实务》中【第二章 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第一节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传播】。









图片

晓丹 I 艺术财富论:发现艺术品市场的真相


图片
晴耕山坊出品  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中国艺术经济网 版权所有。发布者:艺旌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loo.cn/86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艺旌经的头像艺旌经
上一篇 2021年4月21日 上午11:12
下一篇 2021年4月23日 上午11: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