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 2019-05-17 09:28
整体看来,当前艺术金融的发展在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新常态,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也进入了最关键的困难期。在新时期,无论是艺术金融,还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都已进入新的转型期,中国艺术金融如何突破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西沐院长
近日,《金融时报》记者就新时期艺术金融的问题,采访了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从新时期发展的特征入手,通过分析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发展的基本趋势、突破的基本路径以及最新前沿等方面,解读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新格局与内在规律。
新时期与中国艺术金融
《金融时报》记者:新时期为何值得关注?新时期的中国艺术金融有何特点?
西沐:当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与较大变化,我们称之为新常态,事实上,它是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之所以强调对新时期的关注,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决定的:
首先,在新时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已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与中国艺术品产业最重要的动力与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如果有人还在无视艺术金融的发展,就很难认知与理解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产业发展基本态势与内在发展规律。
从上图可以看出,截至2017年底,中国艺术品拍卖业——这个中国艺术品市场最重要的业态与艺术金融产业在交易规模方面已经基本持平了,这反映出了一个大趋势,即中国艺术金融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强。中国艺术金融之所以越来越重要,除去其规模的结构与业态的发展变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由它的发展规模不断拓展所决定的。
同时,新常态下,金融市场的竞争进入充分竞争期。竞争使得金融市场越来越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关注客户需求为主线,而金融市场的核心客户群体——高净值客户对优质艺术品资产表现出的兴趣与需求,一直就是金融市场进行产品与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新的金融竞争加剧,使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形成及差异化竞争策略成为不可回避的选择。中小银行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发展艺术金融业务与创新,是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之一。而消费结构快速转型使得文化艺术消费不断快速崛起,与此相对应的金融服务也必然会进一步拓展。
此外,市场越来越重视新技术融合与进步对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大数据、云服务、人工智能与终端进步对新业态的促动作用,推进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智能化能力与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艺术金融科技的发展战略地位与作用,已不断被人们所认知。人们越来越关注艺术金融科技为产业及产品提供创新发展的可能。
金融体系发展模式转型,最为主要的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逐步由融资为主转变成融资和投资并重,而且未来逐渐向以投资和财富管理为主转变,这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变革中面临的大势。艺术金融的发展,正在为这一趋势开辟新的路子。
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进步,已经形成了“艺术品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发展的趋势与主线,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大势已成,不可逆转。
瓶颈与挑战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看待当下中国艺术金融面临的挑战?
西沐:作为一个新的业态形式,中国艺术金融在经过快速发展的阶段后,当下,可以说已经进入到一个非常的发展瓶颈期,也可以称之为重要的挑战期。中国艺术金融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以下一些具体表现。
首先,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主要问题的传导效应,使得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产业基础问题一开始就多,这是最大的挑战。而这些问题更多地来自于艺术品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层面。其中最为突出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诚信机制、定价机制、退出机制及支撑服务体系。当这些重大问题传导给中国艺术金融产业时,就使得其发展基础变得非常不稳固,面对更多更大的瓶颈与挑战。
同时,传统金融体系参与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程度不高,是另一大挑战。证券、银行、信托、保险等传统金融体系在中国艺术金融产业中所占的规模非常有限,可以说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艺术品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的发展趋势缺乏支撑服务。在当下,无论是服务体系还是支撑体系,都相当不健全,不仅确权、鉴定、评估、集保、物流等支撑体系呈现出薄弱状态,而且,法律法规、行业管理、监管体系等都存在缺失。监管的路径依赖思想严重,对艺术金融创新的认知与能力不足。面对非标准化的艺术金融创新内容,监管部门如何改变自身理念、创新监管体系,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传统金融参与艺术金融的一大障碍。
艺术品综合性服务平台建构普遍缺少。在法律法规、政策与监管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系列障碍无法很快突破之前,进行这些瓶颈突破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在特定时空中,整合已有优势资源与产业支撑服务,通过建构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与金融体系对接,创新更多的金融产品服务现实的市场需求,来实现点的突破。但就目前来看,市场中现有的此类综合服务平台十分匮乏,几乎找不出一个综合化功能的服务平台来支撑艺术金融创新和业务发展。
此外,艺术品资产管理第三方服务业态发育不足,发育不快。虽然已经有一些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与传统金融体系及机构在关注与探索相关艺术品资产及艺术财富管理业务,但更多地是处于尝试与探索阶段,远没有达到相应的业务创新建构阶段,这与艺术金融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艺术金融产业的行业创新建构能力不足。这种不足重点体现在科技支撑匮乏和法律保障薄弱两个方面。
发展趋势与路径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西沐:中国艺术金融是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与艺术品产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生发壮大的,与中国艺术品市场及艺术品产业发展相对应,它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趋势。
艺术品资源化是艺术品活化的基础,其中,艺术品资源资产化是艺术金融发展的核心,金融化是重点。我们一定要把艺术品作为系统资源来看待,而不能仅仅简单地当做一种商品。因为艺术品除去具有版权、IP价值外,其表现出的资源属性是多方面的。这就构成了艺术品“活化”的基础,也是艺术品价值构成的基础,更是艺术金融发展的前提。
具体来说,艺术金融的发展正在往一些新方向发展。一是从重融资、重收益向重服务转变。服务的核心由资金向信用、向数据价值挖掘方向转变。当前,在研究探索艺术金融的过程中,如果仅从艺术金融产品形态的角度,我们可能还难以看清这种趋势,但这并不妨碍趋势的快速转变与发展。二是从项目、产品向平台支撑服务,并进一步向研究探索“服务+科技”来推进艺术金融产品的创新方向转变。三是从基于产品的过程服务向基于产业链的全程服务转变,即从“概念——形态——业态——生态”这一视角来进一步发展中国艺术金融,并不断建构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产业生态。四是实现的路径由“平台化+需求”,向“平台化+互联网+需求”及“平台化+科技+体验+需求”的方向转变。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艺术金融想要创新和突破,应该采取怎样的路径与方法?
西沐:探索与分析基本路径,对艺术金融这个新业态的发展极为重要。根据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态势,其突破性发展的基本路径可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
一是“服务—产品—产业—产业链”进一步明晰。在认知艺术金融服务特质的基础上,将艺术金融的特质化服务产品化、产业化,并建构起产业链、产业体系与基础。
二是基于艺术品综合服务平台的整合能力创新产品与服务来挖掘满足市场需求。要特别关注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基于科技融合发展而带来的艺术金融服务的创新,并设计运营创新的艺术金融产品。
三是要研究探索“平台+交易”来推进艺术金融交易模式的创新。交易是市场的核心问题,推动创新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交易模式,是中国艺术金融深化的主要课题。
四是要基于“平台+服务”来建构艺术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重点是探讨基于综合性服务平台的艺术品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将艺术金融管理模式的创新从理财向资产配置、艺术财富管理等重要领域推进。
五是在法律不完备的情况下,在“科技+法律”的架构下,机制创新是一个基本的发展路径,即基于博弈理论的机制创新与基于整合、融合与共享理论的平台化创新。
六是在新科技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艺术+金融+科技”的独特机制,不断改变、完善、深化市场对艺术金融科技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艺术金融科技发展的价值建构,发展不同层次的艺术金融科技,通过建构综合性服务平台,创新中国艺术金融科技新业态的发展与跨界。
发展的最新前沿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最新前沿有哪些表现?
西沐:艺术品综合性服务平台建构及其应用场景与业务的创新是一个发展前沿。在这种综合服务平台之上,重点表现出两个战略性方向:其一为艺术品交易模式的创新,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探索案例可供我们研究分析与借鉴;其二为艺术品资产管理的创新,由于涉及到艺术品的资产配置和艺术财富管理,所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具体可以见下图所示:
大力发展第三方市场服务业态,特别是艺术品资产管理与艺术财富管理业态。重点培育发展第三方艺术品资产管理及艺术财富管理的主体机构。与艺术品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相关的第三方市场服务业态很快就会独立出现,这种业态将重点由现有的相关业务公司建构,也可以由综合性的大集团、大公司进行建构。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和用户参与场景化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是基于大数据的客户管理科技;二是行情服务、数据服务、指数服务及估值服务等;三是基于AI技术的艺术金融智能投顾;四是确权、鉴定、估值及鉴证备案等应用科技;五是基于艺术金融科技融合发展的产品再创新;六是风险管控的新发展,特别是基于征信服务为核心的信用服务。
艺术金融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培育推动支撑服务体系新业态的成长。如艺术品集保中心(机构)当前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全国多地都在积极建构,但具备明晰盈利能力、发展模式的专业化、体系化集保中心做的还很不够。延伸来看,像艺术品确权、鉴定、评估、鉴证备案、集保、物流等类似的支撑业态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也会成就不同的重要前沿业态。
完善创新法规、政策与监管,基于创新监管体系与风险管控机制,推进传统金融体系的积极介入。在这一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创新潜力。这是因为整个金融体系百万亿元资产规模与艺术金融的交集十分有限,其中必然包蕴着非常多的发展机遇。因此,现在我们就要积极寻找其中的结合点,来寻找新的突破。基于此,推进传统金融体系的积极介入,可以说是我们在新时期拓展艺术金融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方向。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谢愚 编辑:李柳嘉 )
原文如下:
20190517-ximuFinanceReport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如有异议,立即联系,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经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