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发表主题演讲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张相成摄
尊敬的郭省长,尊敬的郭院士,尊敬的各位嘉宾:
非常荣幸得到国家文物局的邀请来向各位介绍数字时代,这是我第一次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出席这样一个正式的学术活动。一个月前,我从敦煌研究院来到了故宫博物院,非常荣幸能够为两处中国最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来服务。同时也非常欣慰,我们这两处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机构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管理过程中始终与数字时代紧密相连。
“数字敦煌”的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提出这个设想的是敦煌研究院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樊锦诗女士。她是一位考古学家,她提出用计算机来存储和再现莫高窟的文物遗产。
此后,在国家文物局、原国家科委、甘肃省科委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展艰难的探索,经过了大概七年多的时间,最后的结果是考古学家不是特别满意,艺术家不是特别满意,但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很多的技术不能满足文化遗产数字化众多的需求。
在上个世纪末也就是1998年、1999年的时候,数字技术开始迅猛发展,敦煌研究院和故宫博物院紧紧抓住了这个时代的契机,开始了快速“文物数字化”的进程。
故宫博物院也就是在1998年成立了故宫资料信息中心。1999年,我们开始了文物的数字化。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时代,一个大数据的时代,是人工智能受到关注,AI这些技术不断创新的时代。
怎么能够把这个时代的数字技术跟我们的文化遗产紧密相连?
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下,全国文物单位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根据各自文物遗产的特征,根据各自的人才储备,根据各自的能力来顺应这个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实际上,今天的故宫已经是与数字时代紧密相连的一个文物遗产地。我们的网络已经覆盖到90%的办公区域和80%以上的开放区域。我们180多万件的文物的完整目录已经公布出来。但是它的数字化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占地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以及16.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我们也需要把它数字化。现在我们仅仅已经完成了一部分的3D建模。离故宫整个规划还有很大的距离。
我们把非常精美的艺术品进行了数字化,跟相关的机构进行合作,清明上河图的3D化是这些文物有真正活起来的一种形式。
故宫保存的文物量是非常巨大的,如何把这些文物通过数字技术跟我们每个人联系在一起,这需要大量的工作。
2015年12月,故宫首个完全意义的数字展馆“端门数字馆”建成开放,先后举办“故宫是座博物馆”和“发现养心殿”两期数字展览,共开发数字展项17个,其中数字多宝阁、亲制御膳、服饰穿搭成为最受欢迎的数字体验项目。
现在我们完成文物数字化的成果已经可以跟我们的观众、跟不能到故宫的观众建立起相关的联系,比如数字多宝阁,非常有意思,吸引了许多的年轻人。
很多著名的建筑通过数字技术能够展现出来,我们现在有72公顷的建筑以及687公顷清代皇城建筑三维数据已经完成,为将来数字故宫怎么跟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相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已经完成了很多的全景的数据和三维数据的数据采集,以及三维建模。同时利用这些数据,我们通过构建全媒体的网站,来让这些文物传播得更远,传播得更广。
目前,故宫官方网站群由中文主站、英文版、青少版3个网站组成,自2017年“5•18”上线以来,总访问量达44,064,596人次,网站注册会员97,570人。
同时,我们也开发了很多的APP,这些APP的开发确实能够顺应我们这个数字时代,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关注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关注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故宫出品”系列Apps目前拥有《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清代皇帝服饰》《故宫陶瓷馆》《紫禁城祥瑞》《紫禁城祥瑞PRO》《每日故宫》《故宫展览》《故宫社区》共10款产品,其中iPad应用6款,手机应用4款,总下载量达到6,406,977人次。
全媒体的平台让更多已经完成的这些故宫文物的数据化成果通过这些平台传播出去。自2001年以来,故宫开发了7部剧场版《紫禁城•天子的宫殿》系列大型虚拟现实作品,以及“养心殿”、“御花园”虚拟现实交互体验项目,共接待观众超过16万人次。通过交互的体验能够抓住年轻人的眼球,让他们以另外一种形式来感受故宫带给人们这么多的一些美好的体验。
我们也通过大量的数字化成果来举办各种各样的数字展览。故宫特色数字展览和数字展项已经开始走出红墙,先后配合“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文化国门-故宫印象”机场合作项目、“让文物活起来——东京故宫文创展”、太原博物馆数字展等多个展览、展示项目。
因为我们的文物是非常珍贵的,也是脆弱的,你不可能把这些文物大量拿出去作展览。我们通过数字技术采集文物信息,通过数字技术来创造更多的能够跟我们今天的欣赏习惯或者是我们的需求结合的展览,可以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而且能够走得更远。
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能够真正地把我们的文物保护好,研究好,管理好。没有数字技术,我们很多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播都无从谈起。
今天,我们大力推动基础网络建设,我们已经跟华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希望能够紧紧抓住5G带给我们的机遇,从基础网络的建设,到数据的采集,到数据的传输到,数据的管理以及到数据的应用,都能够有一个更大的提升。
如何把数字时代跟文物遗产的特点结合起来,开发出适合与每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和每一个博物馆相适应的数据网络体系?这些经验可以推广,但是它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每一个博物馆,每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特点是不一样,禀赋是不一样,所以都必须按照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不同的特点与我们今天的数字技术相连接,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和博物馆的管理都必须要紧紧抓住这个时代提供给我们的数字技术和工具,来更好地加强文物的保护,文物的研究和文物的管理和利用。
人工智能技术现在越来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文物领域同样要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怎么把人工智能技术与文物保护,与文物管理,与我们的传承利用结合起来?很多的技术也可以应用到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去。同时也可以跟越来越多的游客和观众建立联系。我们的管理必须精细化,让这些游客有一个很好的参观经历,同时又能够对我们的文物的伤害降到最低。
所以数字时代给文化保护领域带来诸多的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挑战,我们愿意与社会各界尤其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中国相关的机构合作,共同把像故宫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数字利用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本文转载自 中经文化产业,如有异议,立即联系,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艺术经济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