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漫画和文字温暖你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几米漫画
苏州桥,1924
京剧演员,1924
紫禁城,1935
苏州桥,京剧演员,紫禁城,看到这些浓浓的中国元素,不知道大家是否会产生一丝亲切感。
然而,在亲切的同时,我们又很容易感觉到,这并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国风”,因为这样的风格,实在太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的浮世绘。
来自日本的浮世绘版画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一组极具东方韵味的作品,竟是出自一位英国女画家之手。
她的名字叫伊丽莎白·凯丝(Elizabeth Keith)——1887年出生于一座苏格兰的小城。
驼峰桥,1925
双塔,1935
虽然她的足迹遍布中国,画下了许多华夏美景,但中国的历史却并未记住她的名字。
而其实,她来到东方,也不过是一个偶然。
东大门,朝鲜,1925
游玩的孩子,日本,1925
1915年,她28岁,因为姐姐嫁给了一位在东京工作的出版商,她得以有机会游览日本。
本无计划多做停留,但当她到达当地之后,却被东方独特的文化所吸引,山水,寺庙,风俗,人情,无一不吸引着这位来自西方的旅客。
日本古城,1924
日本大佛,1919
没想到这一待便是九年。
因为自小便受家里人支持而学习艺术,很快她就在日本展示了她的绘画天赋。在一次东京举办的画展上,她从韩国游览归来所画的水彩,受到了一位名叫“渡边”的日本画商的注意。
东大门日出,1920
对弈,1936
于是渡边邀请她来为自己的出版社进行版画的设计,虽然她只需要负责图样设计,但在接触版画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得爱上了这门艺术。
于是她开始潜心学习这项技艺,从此也对日本乃至东方的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日本僧人,1925
白与蓝,1925
而自此,她也开始了她游历东亚的旅程。
说来也有趣,虽然是生活在日本,但是她的画作,却更多的关注于东方文明的起源——中国。
中国的孩子,1936
中国的女人,1936
中国的老妪,1936
或许是因为中国的美景,或许是因为中国的深厚历史,又或许是因为彼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剧变的时代。伊丽莎白的画作,流露着对中国的极大关注。
而她的画,也主要记录了北京,苏州,香港,这几个为时代洪流波及最大的城市。
紫禁城,北京,1935
月光,苏州,1924
花街,香港,1925
日本浮世绘画法下的中国,似乎也流露着那个年代独有的韵味。威严的紫禁城楼,静谧的码头夜色,喧哗的闹市街头,在她的笔下都显得极具生命力。如果不说,你又怎会知道,这些画作,竟出自一个远在重洋之外生长的外国人之手?
而伊丽莎白对中国和东方的热爱,不仅在题材上,在风格上,她也尝试了国画的画法。
两个聊天的中国人,1925
老人与小孩,1936
这浓厚的生活情趣,不禁让人想起了著名的画家丰子恺
在1924年,她曾经回过一次英国,但奈何不住对东方的思念,在多年之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日本,继续她的绘画之旅。
这一次,她的足迹更是遍布了整个亚洲。
雪夜,中国,1935
凉亭,中国,1935
夜色,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城门之外,中国,1935
苏州桥,中国,1935
田地里,中国,1935
乞人留宿之地,中国,1935
茶屋,中国,1935
早晨的闲谈,韩国,1936
“珉”家女子,韩国,1938
寺庙的厨房,韩国,1936
佛教儿童的生日,韩国,1936
宫廷乐师,韩国,1938
绣娘,韩国,1936
新娘,韩国,1938
部落公主,菲律宾,1937
在祈祷的人们,菲律宾,1937
新年夜,菲律宾,1937
上场斗鸡前,菲律宾,1937
从伊丽莎白的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强烈的民族元素,或许在这个西方人的眼里,东方所有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惊讶,着迷。
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她的画里,几乎找不到属于西方的痕迹。
或许,当一个人遇到一个人或是一个地方,就注定要被吸引,完成一件他一定要去完成的事。
满族妇女,中国,1926
满族官员,中国,1926
在玩耍的儿童,中国,1922
绣娘,中国,1936
桥,中国,1936
伊丽莎白不是什么大人物,她只是在这个时代里用心生活的一位平凡人。如果不是她的画恰巧被一位出版商保存了下来,或许到今天,我们也不能透过这些画来领略那个时代的烟云。
1956年,伊丽莎白在日本逝世,关于她的具体生卒年月,已经无法考证,而她的那些经历,我们更无从知晓。
但这些画似乎就是她的眼睛,透过他们,我们不仅可以看见那个年代的烟火,聆听那个年代的喧闹,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再次感受到她当时的惊叹与心跳。
香港之夜,中国,1924
闹市街头,中国,1924
苏州之春,1925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几米漫画):一个英国人用日本的画法,把中国画成了这个模样,看完后我竟然说不出话了…
中国艺术经济网 版权所有。发布者:艺旌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loo.cn/1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