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技术与创意工作室毕业设计课题
一场科技改变设计与未来的专业论坛
论坛纪要
刘志勇老师:今天十分有幸请来我们的老朋友翟振明教授就虚拟和现实在设计领域和空间领域的关系,进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探讨。
今年我们的毕设是以翟振明教授的著作《有无之间》为课题,一切是从这本书开始,这本书已经离我们有22年,是1998年翟振明教授在美国大学任教时候写的。
22年是什么概念?是我们今天对翟教授仰慕已久“有无之间”课题做了半年的工作室学生,大部分是这个年头出生的, 所以真是很感慨。
那个时候翟教授提出“有无之间”这个概念,风靡了全世界,中文版的是2007年出来的,其实世界变化真快,今天我们就围绕这本书的课题来拓展。
还有一本关于思想实验的书《做哲学》,也是翟教授荐学生翻译目前哲学界最新锐的一本书,因为反映到思想实验牵涉一个话题,我们的各种科技这种手段,不是我们想象中可有可无的技术手段,是对我们的各种认知、思想上的一种挑战,是对我们自身意识形态上的一个颠覆,翟教授走到了我们很前很前。
下面我将我们工作室今年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有无之间》课题介绍一下;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之下已经做了将近几个月,首先尽可能有无之间这本书读好,,然后就是把我们的设计做好,两者之间的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同学们做了半年以后,到现在还是有很多一些认知上的东西,所以说特别要向翟教授请教,他们都将带有自己在做的这个课题中一些问题进行一些提问。
这是我们今天下午主要的内容,非常有经验,最后个请葛老师给我们一个总结
刘志勇老师:那么现在先请第1个环节就是请翟振明教授,也是我们国际人工智能的国际论坛的主旨演讲嘉宾,就有无之间课题和他本身对思想探索和虚拟之间和现实之间的这种关系,跟我们作一个全面的讲解,有请翟教授。
线讲讲22年前的这本书,我觉得您是一个神人,22年前可以写到虚拟现实这本书?还是英文版的,讲讲您的感受,从源头开始跟同学们讲。
翟振明教授:这本书就刚才讲了2007年出版的,当时没见过头盔,只是听说过头盔,但是我把它从书里把它画出头盔来了,有两个摄像头,现在的头盔都没跟上,两个摄像头还是不管用的,对我这个叫扩展现实,在我实验室,我是我自己装上去了两个摄像头,你们金老师老师和刘老师和葛老师都去看过。
那是第1个实验室第2个实验室你们没去看过,在广州大学。王胜峰老总现在正在干着欢了。其实我没有什么好讲的,什么东西都在书里边。
刘志勇老师:哈哈您不讲我就要请教你您,您当时写这本书是什么思想支配着您?什么感受支配着您?为什么写这虚拟和现实?22年前您就有这种意识是为什么?
翟振明教授:好,这个很简单的,就听到这个念头,你就马上就知道你什么意思了。它就涉及到从第3人称转为第1人称就是这么简单。第三人称是他第一人称是我有主观世界,我就想了一个历史上所有哲学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个问题。你看我还看不出来中文的写的手势。
刘志勇老师:那个时候就有这种突破了。
翟振明教授:有另一个世界在其中,此事件乃另一事件,有另一个梦境在其中,此梦境乃另一梦境,没有另一个我在其中我就是另一个我。这一个世界和另外一个世界两个就是相互平行的,但是只是我这是不是只有一个?两边的我都是同一个,我就这意思。好,我就是想到我管理空间时间的哲学问题,关于我第一人称我与他的关系,关于自由意志等等的问题。
好,这第6章就是虚拟当时交的虚拟翻译成了虚拟实在了。虚拟实在以人的命运做一个小小的预测,怎么样?会最近的会怎么样?其实就一样,就是预测对了。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一个介绍。我的独特的概念,就是说er概念,不是vr, exit。Expand reality。就是说除了心灵,其他都都可以选择,心灵是只有一个,但是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两者的之间都是整在一起,都可以选择的。
在第2章,虚拟实在、信息输入4个来源,特别是第2章,这样在赛博空间中操纵物理过程,就是现在讲的不断的体验还可以操作。这个是物理事件,这就是物联网概念的每一个设备,物联网每个设备都被操纵。这样的话,赛博与人类生育就是这些年轻人比较感兴趣,比较色情了,是给删掉一部分,就是说人类生育都可以经过互联网的中介得到实践,这就是这就叫超出必须的扩展部分,你看扩展部分我就说出来了,差一点就是说扩展现实。扩展就是说互联网给现实给包括进去就这样。
刘志勇老师:好的。您的汉语中文版的翻译第2章是讲到了。其实有个结论,就是虚拟底下的因果关系都和数码关联。也就理解我们很多虚拟现实很多的这种技术手段,它到最后回归到数码,也就是数字这个技术再往前走,量子物理的一个基础,这么延伸过来的,是吧?
翟振明教授:不是,这个没有那么深,没那么深,是否是比如说芯片?芯片它有硬件,硬件都有都是因果关联,不是数码关联,但是他实现的是数码关联。芯片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物理关联就是因果关联,为了时间、数码关联就是二进制。是这个意思。这个没人用了,我到现在没人,我看没人跟着用,提出概念没人用。
刘志勇老师:那么翟教授现在这本书里面的一些你22年前要想象的一些内容,跟虚拟和现实之间它的关联,现在在您的中大或者在您所涉及的国内外,目前这个状况,在虚拟和现实之间,这本书的内容实现了没有?或者实现了多少?
翟振明教授:在我实验室就是实现了,但是它是小型的模型,不是全覆盖的,就这样。还有高通,美国的高通公司,和我这个是一样的,也是expanding。但是他取得第2个字母,x它是第2个字母,不是第1个字母而已。
刘志勇老师:您当初这个有和无之间是不是就特指?虚拟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的距离,我们有很大的余地和很多的探索空间。
翟振明教授:对。也可以说没有空间,也可以是说探索空间有无限大。
刘志勇老师:对,我们在做这个课题的时候,也是特别关系到有和无本身是有很多一种解释,但是这个之间才是妙不可言的地方,是吧?之间是妙不可言的地方。
翟振明教授:这个有点像佛学,对。
刘志勇老师:您现在这本书在中大哲学这个课程里面有没有跟现在的大学生有没有讲过这些类似的问题?
翟振明教授:我通过选选修课讲过两次,又马上要重返了,今年就要重返了。
刘志勇老师:翟教授对于有无之间的?我们觉得可能用提问的形式,您会讲的更具体,好,我们就算是您对目前您和大西洲彭总这里,我知道是做了一些很多实验性的这样一些项目,比如说在上次我们知道在葛老师和金老师几个都到你那里有一个穿越空间的实验室,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历程,然后你们跟大西洲的在设备实践中间,也在这有无之间做了很多一些实践性的探索,据我所知就听到了,在张家界旅游区,如果不是疫情的话,在旅游景点都是一家人出去旅游的一个非常欢乐的一个度假的这样一个历程,会带上爸爸、妈妈、等老人家….但是到某些景区,比如说一些深海潜游或者张家界的玻璃栈道,这个时候可能老人家就不行了,但是他其实也去了,那么也想感受,但是事实上他又不可能去到栈道上去感受这种体验,所以你们就运用vr, 直接感受到玻璃栈道的那种实际体验,也就是说你们的虚拟现实已经用在比较热点的旅游景点了,这一点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彭顺丰:我来介绍一下。我觉得分两个层次,第1个层次就是有无之间,刚才刘老师讲的那个东西,我也谈一下我的理解,因为我是一个公司的负责人,但是也是翟老师最早的信徒了。因为老师刚才的它其实都没有展开的,当时没有展开,因为喜欢哲学或者研究过哲学的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其实哲学它研究了几千年以来,其实探讨的都是人的意志和课题实践的客体世界的问题。
翟老师是表现的太谦虚了。
从古代的包括柏拉图我们说的理念世界的,他认为理念才是实在的。到了笛卡尔到康德一直以来就人们都在探讨这个事情。翟老师其实他实际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就他这本书目前已经很火了,但是他的火肯定会在两三百年之后会更加的广。为什么这么说呢?里面当时震撼我的几个最重要的东西,包括以后它肯定会因为整个世界运行的一个指导的规律的。好,现在大多数人是看这本书还不一定能看得懂的,后面的东西其实蛮多的。
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以前我看到的哲学,就是人类通过我们的感官来感知客体世界,今天的视觉、触觉、味觉的,以前包括艺术在内,我们也是逃不开这些的创作的。但是给你出了一个非常重大的概念,就是说他认为人类以往的所有的动作都是用来改不客观世界的。比如说我们美术创作,它无非就是把油画里面的东西涂在纸上,然后创造一个油画,然后我们农民在干活,工人在干活,大家都是人类在用自己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来改造客观世界。
就是说乃至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人类可以生活在里面,永远不用出来的一个虚拟世界。这是他提出来的一个最震撼的观点之一。第2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它通过很多实例的证明,包括刚才刘老师翻到17页那两个穿越系统,两个人他是可以互换精神世界的,一个人在柏林,一个人在住北京,他们可以互换身体的,你的脑袋你的智慧给我用我的智慧给你用,通过互联网是可以实现的。
这是第2个。这个叫交叉通灵系统的。黑的头给白的人用。白的头给黑的人用,两个人互换他的智慧和脑袋,然后从而形成我们在时间和空间里面的穿越。然后翟老师是把虚拟世界这个事情,当成是人类未来文明的一种可能性,并且在他中山大学的实验室里面实现这种可能性。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以前我们的人类文明是指说人是唯一的世界上创作和消费文明的主体。但到未来我们高度数字化生存之后,包括我们的95年乃至2000年之后出生的小孩子,他们一出生就在互联网的时代,整个的思维模式、整个的三观、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都跟我们在客体世界的形成的经验是不一样的。
那么论证的第2个颠覆性的概念就是说,在虚拟世界里面,他通过哲学最严密的论证,认为虚拟世界是跟这个客体世界它是对等的,它不是从属关系,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虚拟世界,而是指虚拟世界,客体世界它有对等性,那么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永远生活在虚拟世界,可以不用出来的在里面从事所有的工作和生活,乃至繁衍后代。在他书里面有一个篇章叫虚拟世界与人类的生育,里面是有详细的技术路径探讨,一个,比如说我是中国人,一个美国人,他们在虚拟世界用虚拟化身相遇,但是把一个真正的小孩像黑客帝国那样子把他生出来繁衍后代,这也是非常颠覆性的。
那么他最后论证的一个东西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既然我们人类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创造出一个让我们自己都分不清楚的一个虚拟世界,并且生活在其中,我们也完全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我们世界啊就真正的世界,有可能是更高一个级别的文明所创造出来的一个游戏而已。它里面设置风有地震,原子有各种DNA,还有地球有太阳,它只是一块的代码,或者是更高的文明设计出来一个虚拟世界,让我们的大脑感觉到的很真实而已。
那么这个世界它就证明了是一个层层嵌套的世界,所以它里面有一个叫人类虚拟世界的假想时间表,是放在附录里面的,这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说讨论了人类在3000年之后,那么那时候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在开会议的这一拨人,我们是史前文明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南方古猿一样的,他们认为我们是古老的文明太古老了,变成一个史前史。在小说里面出现,就像我们现在写盘古开天辟地一样,是这样子的。所以它层层循环,就是虚拟层层嵌套,我们做一个虚拟世界里面就可以做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又可以做一个虚拟世界无限循环,这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一个哲学上的大发现。
那么从现在这几年业界的整个进展来说,我们看到谷歌、看到微软、收购了我的世界,包括现在我们讨论的5G 6G量子通讯,把量子计算、云存储、云计算等等头盔的大量的出现,还有数字人和虚拟人的大量的崛起,二次元的崛起,这些都是里面有非常详细论述的,其实他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想象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后,超高速的互联网,再加上里面有大量的逼真的人类以及数字人,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临界点,就是感官的极限,就像我们肉眼我们的肉眼在动物界里面它是有个极限的,就我们的分辨率,肉眼的分辨率它到一定程度之后,它是在高清已经分辨不出来了,就像李安拍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他用的是16k如果再往前走,比如说我们单眼如果有16k或者单眼32k的话,它已经超过了我们人类的极限。
那么那个时候所有的虚拟人他都是逼真的非常栩栩如生。所以比如说我现在看到刘老师、看到曾老师、看到金老师,我绝对不会怀疑,那个人是假的的,我认为一定是你本人,但如果分辨率达到跟我看你的肉眼一模一样的时候,你的真假这个时候已经分辨不清楚了,所以人类的文明的主体都会发生变更了,我们分不清楚这个人还活着,他是死的,他是一个真人,他是个假人,根本不知道。那么这是一个情况。最后一种可能性是什么意思?
就当头盔无限缩小,就像我的眼睛那么小的时候,那么它带头盔其实就带着一个显示器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当一个小孩子他一出生就戴上一个很小的头盔,比如说隐形眼镜那么小,他所见到的所有的世界都有可能是虚拟的,或者说虚拟和现实的叠加态的一个世界。他的学习他是可以穿越时空的,他想到唐朝、到明朝、到宋朝、到秦朝,他随时可以去的。他想到美国想到火星、想到伽马星球随时可以去。那么那个世界是魔幻式的世界,它背后就是有一套巨大的电脑体系和我们客体系列融合在一起,然后中间由翟老师刚才讲的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然后整个串通在一起,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度魔幻的世界,很可能就是我们人类的整体的未来。
我刚才举的例子就是模拟信赖,比如说你要在一个空间里面,你遇到一个非常漂亮的人,你说我太喜欢你了,我想跟你结婚了,在虚拟世界结婚,然后在互联网是实现它的触觉的。翟老师以前还有一个紧身衣,就是全身把它套在一起的一个设备,模拟我们的皮肤,然后你碰他,你会觉得有力反馈系统,然后有你的热感、冷感,全部用电脑在模拟出来,所以你在信赖的过程中,你觉得太真实了,你就跟他发生了关系,然后把你的遗传的信息采集过来。
对的,然后再通过发快递发到美国去,注入另外一个人的体内,然后把真正的小孩生出来,有你们两个人的基因。这点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所以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互联网和虚拟世界完全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可以随时穿越时空。比如说我们想感觉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只要月球上有一个主从、机器人,然后我们通过我们的感官把信号传到月球,月球再把它力学反馈过来,我们这边体验到那些力学的,你会觉得自己就在月球上,所见所闻所看所听所说所动都是月球上的东西,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穿越的空间也穿越的时间。
所以这些所有的观念总和加起来,其实翟老师里面的书,我自己认为是每一句每一字每一段话它都是熠熠生辉的。有可能它的影响力在我们本世纪还不一定完全发挥的出来,但是在未来的两三百年之后,绝对是一个划时代的一个巨作的,就像我们现在看回去文艺复兴那一帮人写的三权分立,看卢梭,看孟德斯鸠,甚至比他更胜,更加的颠覆性。所以这个是一个。所以我当时是08年的时候看到翟老师的书的,因为我本身也是哲学的爱好者,所以就完全深深被他叫deeplymove,就完全被他震慑了。
然后呢从而在2013年开始就是从完全投入到虚拟世界的建设里面去了,狂热的一个信徒的,如果我是坚信虚拟世界一定会成为未来人类主要的生活场所。所以我愿意就是说用这么长时间乃至人生了以后,去建设虚拟世界大浪潮当中,那么在若干年过去了,13年到现在已经很长时间了,有七年了。那么从业界的反馈,从世界上各大公司,谷歌也好,Facebook也好、阿里也好,这些微软也好,等等这些公司目前的动态来说,确确实实就是朝着虚拟世界在进发。
那么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应该是5~10年之后,在因为5G通的时候,它是个标识化时代的进步的,就可以把超高清的虚拟世界的、内容可以传输过来。那么我们将会有一个历史时期叫做往虚拟世界移民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过程,这里面也包括了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展示,以及艺术的交易等等,会有这么一个过程。那么刚才刘老师讲的是具体的实用,在这么多年以来,我们也做了很多在跟真实世界有实用性的这么一些案例和产业应用,其中刚才刘老师讲的,张家界市其中一个就是虚拟的旅游和真实的旅游的推进。
对,但我更想探讨的是指艺术领域的,艺术领域我们也做了不少,包括像17年是做了贝聿铭老先生100周岁的纪念馆,他那时候刚好100周岁还没去世,包括去年完成的艺术馆,包括广东省博物馆里面有一块我们打造的乾隆时期的艺术品的活化,就是说整个画它是活的,你走过去它里面都是动的,都是可以所有的人和鸟都可以活过来的,现在是挂在广东省的美术馆,等等这些做了应该说非常多的尝试。
其中有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的尝试,就是中国人民艺术博物馆。那里面虚实相间有无之间的,那么他是做了一个虚拟艺术馆,里面有非常多的功能,就是我们现实的博物馆的功能里面都有,然后再增加了很多现实博物馆没有的功能,比如说你穿越到里面去,会见到朱人民的本人,以及他带着我们去参观他的全世界各地的艺术馆,以及什么在里面的艺术品,你是可以近距离的观赏,以及可以交易的,比如你很喜欢这幅画,你可以在里面下订单,这里面有订单系统,然后他会把他的高仿的作品,你可以定高仿的,也可以定本的艺术画作。
但现在是做高仿的,但艺术真的也可以,真的只是要谈价格而已,他就把他高仿从台湾一个非常高仿的一个地方把它记到你的现场,挂在上面,那么它基本上就实现了我们所谓的真实的美术馆的所有的参展功能、展示功能,乃至有部分是创作功能,这里面是可以签名的,可以走红地毯。甚至可以跟他联通来对话,比如说我真的想见本人,你要约好他的时间在里面给他抠,抠完之后,他真有那个时间的话,你可以两个人对面方便面放个摄像头,可以跟他聊天。
这个是我们在艺术方面的这种创作。那么我对虚拟世界未来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我是持一个比较比较全面的一个观点的,我认为未来的虚拟世界会成为人们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对学生同学们成长之后,他们已经不是用PC来画画了,他直接在虚拟世界画画,刘老师之前应该也体验过了,在立体画等等,包括你们的整个包括协同创作,比如说美国、意大利人、挪威人、中国人,同在一个虚拟空间同时创作同时保存,同时用三d打印机把它打出来,变成一个城市雕塑。
这点在5g通了之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个是给各位老师和同学分享的一个一个是理念上的,就关于翟老师有无之间的解读,另外一个是实践上的探索。当然实际上还有很多,欢迎到时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到广州大学来参观。
刘志勇老师:我觉得顺丰先生讲这些,已经把我们很多同学下面要提问的一些一问题从理论上已经打通了。我们喜欢哲学,平常一直跟同学们和老师们都甚至有思辨,本书上面一1个观点我经常提醒大家,就是现实的和虚拟的世界是平行的。
其实我们现在不存在探讨这个技术有多么爱高深的问题,不是普及的问题,我认为是我们的认知要改变的问题,这是最关键的。其实这句话讲了好长时间,但是很多一般人还不是那么容易理解,就是总认为虚拟的和现实的是一个主一个次的关系。
第二点就是虚拟的世界,甚至比实在的世界更能够有利于我们的创作思维。这点我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们有些幻觉以后进入那种虚拟的东西,它在对色彩对形体的那种想象力是扩张到我平时都感受不到,所以说我觉得这一点对我们设计来讲,很多老师很多同行都没有听进去,或者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认知固化问题,好。我这里就不耽误大家时间了,我现在介绍一下课题后马上进入同学们提问的关键环节。
第二环节:刘志勇老师介绍课题情况
刘志勇老师:
我们这个项目是我们和中央美术学院城市学院副院长黄建成教授的设计团队合作的毕设课题,在珠海横琴,环境特别好,一个特别有利的特点,就是它不像城市,虽然说是在城市,有山有水,甚至旁边就是海水,直接连接内陆海,还一个湿地公园。包含了一般城市博物馆没有的一个自然条件,有湖水、有海水、有沼泽、有湿地、有山….是一个自然条件非常好的独特地点。
古往今来的亚洲设计沉淀,运用一个场所进行展示,它是一个汇集很多创新创意的综合园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还有一些设计培训以及品牌的孵化,产权交易等等,是一个比较多元化关于设计文化的生态圆区。
“设计中的设计”,工作室对于今年这样一个特别的课题,明确设置了一个学术目标,就是在我们合作了多少年的翟教授对于未来虚拟与现实的创新概念基础上,结合我们片区的设计资源,在教学上链接古往今来或者是未来设计趋向的一个实验性探讨。
刚才彭总讲了,其实并不是一个学术的话题,也不是一个专业的话题,他反正涉及到将来我们的生活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一个话题,所以说我们是以设计为出入点,来探讨这样一个将来的未来的世界。这样一种关系,就把有物之间虚拟和现实作为一个课题。那么在这个课题中间,我们就找到了一个关联的两个符号,一个是在这里做了一个环状,就看到了一个斜的环状,这个环状很大,在这个片区里面以45度角斜挑起来,这样主要是产生一个非常好的观景台。
一个观景和一个体验的一种关系,这个环大概在实际中间有差不多直径有两公里,就是两个汽车站这么一个直径半径,就是一公里1千米这样一个倾斜的环状。这样一个体验的这样一个设计,文化的体验,圆环中间飘了一个彩带,我们在形容彩带。这个彩带其实就把各种设计的单体设计博物馆,这个片区有很多单体组成,就是单体的设计博物馆,有这样那样的是绿色生态,或者是单说的是设计本身的一个博物馆,各种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的单体设计、博物馆,有这么多单体设计博物馆,它会产生一种交通状况,它会变得走得很麻烦,是吧?
所以我们就这种飘带,其实就想穿越这几点式的这种博物馆,然后现在大家在走动或者是在游览的过程中间有一个比较好的循环关系,这里就产生两个东西,一个是标志性的环状的东西,一个是带状的参观线路,也就这两样东西的设置,就把平时的很大的片区的交通关系和导览关系同时解决了。而且在这种导览关系中间,我们也特别希望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它不仅是一个实在的,它可能是一个有虚拟的这种技术手段来导览我们,进行博物馆的陈设和游览这样一个指示,就是视觉指示。
然后我们也利用了量子物理上的这种玻璃二重性的这样一种关系来做我们的设计指导,它是穿越式的,所以说也做了一种虚拟的理论上的和现实的这种承受空间的这种关系,也经过这样一个阐述。但是这样一个关系,那么下面这一层就是我们的平时的设计博物馆的单独的单体关系,中间是以公共的广场关系,旁边是下部分是湿地公园是吧?就是生态关系在旁边,海水非常有意思。我们有两个环状,一个环转是长的,另外一个环状里面的导览线路长两公里,所以也是有轻便的导览车。
然后环状里面本身就是我们未来展区,可以体验到很多虚拟现实的东西。然后这条穿越带是穿越到我们下面的各种建筑博物馆的单体的这样一个穿越的形式,基本上这几个构建是旁边的,基本上你们理解就是简单的有个大的倾斜的环状,两公里直径的一个环状的展览线路,然后有一个带状的穿越线路,把整个设计博物馆的园区各种单体全部穿越起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的理念的这样一个整体环境规划。
主要是设计本身想要它有标志性,同时又让大家在比较大的空间里面,园区里面有一个非常可选择的有意思的体验感强的线路。是这样一种规划。同学们的设计就是在这样一种关系下,根据自己的毕业设计方向以及自己能力和兴趣,在设计博物馆园区里面进行了一些各自有特色的课题的阐述。
特别是我一直讲海水和湿地公园和这边的山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生态环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设计上的一种各种可能。我们博物馆里面的展示可能就不一定像一种实体展示,而是多种多维度的实体叠加虚拟的数字传播形式,里面有一些是玻璃数字陈展方式,,也就是说我们得看这个物体可以摸,可以实体在外面。可以像一般的展览一样的一个家具一个椅子的设计产品,但是我们经过另外一个空间,中间你可以叠加到汽车或者是家具,它有一些我们网上可以搜寻到的有关资料,就不用到手机上去搜寻,也就是说在陈展方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实体触摸,也可以看到展厅展品本身在网络上收到的相应对接的是什么结构,什么年代产生的作者是谁?
相应的数字陈展范式展现多元的展示效果,它剥离了传统的一个,像葛老师说像殡仪馆似的传统陈展环境,在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资源基础上特别强调了设计文化在当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体验。
这是目前我们有个课题的大致情况。
第三环节:同学老师问答环节
徐嘉婕同学:老师好,我是徐嘉婕,然后我的题目是“区块链概念与艺术商业空间,基于博物馆片区的商业体验中心设计”。可能要我首先是分为了4个,有一个思维导图是4个大块,一个是设计博物馆是作为它的功能,然后商业空间是作为它的一个主要的具体的功能,还有一个是在教授提出的有无之间以及区块链的我自己提出的概念,然后深入去研究它,区块链首先是意义上、应用上和视觉上的分析,然后它的意义上的话,我提取的关键词组成的一个中。
意义上提取的关键词的重点是在于它的去中心化,就是由于它的匿名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性,是区块链。它在应用上的话,它更多的会是一个分布式的记账,然后达到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和建筑空间是有一定的吻合性,就是提取它的主要概念,然后它现在常用的这些应用会是在金融管理,还有供应链上面,在建筑空间上面就是空间设计上面的话,我就没有全盘照搬,只是提取了它的去中心化在视觉上面的话,区块链分别根据它的拆解,就是block chain的拆解,一个是block,一个是chain。
然后 block的话,我是从一个是实际功能上进进行了一个区分和一个是它的虚实之间进行了一个区分,对吧?比如说实际空间上的,功能空间上的区分的话,就是由实体空间和景观还有交通和公共空间去组成的,然后虚的实现手段上面只是就是说一个是虚拟的信息的传递,一个是实体的建筑的构成,然后大概就是一个这样子的思维导图,完了以后进行了一个稍微的再加用纸盒子叠了,就是去用最表意的block chain去围合一个空间,大概会是一个样子的一个状态。
然后关于空间语控,就是我的重点是 block的话基本上是基本不变的,但是chain这个形态我进行了一定的一个探究,有关于从上下重叠,然后用它们重叠的部分作为它的虚空间作为它的还有的话是用一些下层广场或者是说其他的平台,或者是单练去做审查的钱,然后最后的话会是形成,这是中间的一个过程。然后包括像这一版的方案,它是通过通道平台作为它的钱,然后最后的话它是形成的话,大概类型是一个这样子的。
这是一个基础的模型,它由层层上下通叠,由通道和主体的建筑去一层一层的去构架,然后组成了一个大概的建筑形态。然后到最后我看一下,到最后的话会是一个像是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平面图。包括纸模型的话也是这个样子,但是我现在的话会是去深入的分析,就是深入去做,每一个像是圆饼,小圆饼代表是block,然后圆饼里面它的功能,但是我有一个很不确定的一个问题,在于它和它的VR的技术结合起来的话,这个vr的技术,它最好是放在一个怎样的实体空间里?或者是说用VR以及衍生出来的手段构成了虚拟空间,需要一个怎样的实体空间才能更好的去承载他们,或者说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硬件和软件上的相互成就和配比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彭顺丰老师:我觉得第1个就是用block chain来做这个概念是很好的,但整个项目他现在只是用到block chain这个概念,但其实和block chain相差甚远,真正和block chain它是相差非常远的。这里面有几个比较关键的东西,第1个就是在建筑的外观和它的功能的交互上,它采用了block chain,就是用一个block用chain连在一起,已经有初步的虚实叠加的感觉在里面了。但是离 block chain本身还有非常远的一个距离的,真正的block它是开放给所有的用户,让用户参与其中的,就是一定要把体验者乃至于远程的体验者,比如说一个美国人他没来,他怎么样来增加他的不让增加它的节点,无限的细分,我觉得可以在这一块里面可以做一些再深入一点的设计。
第2个是虚和实空间的交互上面,建议更多的是采用魔幻空间。我们现在所谓的空间是指我们肉眼以及我们感官能触摸到的东西,把它称之为空间嘛。但是如果要把block chain把概念加进去之后,我建议大量的空间要用动态空间的,就是不要用静态空间,它是没有block chain的概念的。但虚拟空间它是有的,这里面可以有一个背后的东西可以打通,什么东西?就是把block chain和设计的价值的节点把它打通。如果把打通价值就非常大了,就什么意思呢?
就在馆做出来,它有一定的功能性,这个功能性是可以让全世界的其他的设计师,只要他对这个馆感兴趣,他可以进来到这个馆里面,然后为管的设计增加价值元素,然后再把管本身把它放到云上去的,用数字孪生的方式,有个真实的馆,有个数字孪生的馆在云上,其他人可以在云上来对这个空间本身做设计的叠加,乃至接业务的。比如说我是个美国的设计师,我跑到云馆上,我去增加了我的设计的价值,再用真正的block chain把它串在一起,这样子就是这个概念,以及它的社会的使用价值就很强了,这是这是第1个建议啊。
第2个是一定要把它馆的使用以及它的用户系统给它打通了,因为block没有用户的话,他根本就不是一个block chain,它只是一个block chain外观上的概念。用户是什么意思?就是把这个馆本身它的现场来临的人,以及站在虚拟空间数字孪生馆进去的人,一定要把它用户系统打通,用户系统可以是微信的账号,也可以是Facebook,可以任意一个东西,它注册进去之后,他会走到虚拟空间里面去,然后他可以选择参加其中一个链路,里面的价值点。
因为你刚才第1个思维导图里面它是有虚和实的,在虚的部分可以把这些人的链路,把他的价值链把它打通,从而它形成一个他的账户,这个账户再跟他的价值链来打通。这个价值链是指说设计师在里面,如果他贡献了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一点点,他也要参与价值的分配,那么这样子你就不单只设计了一个线下的交易的线下的一个参观的场馆,而是设计了一个可以在线上无限扩张的,无限细分的这么一个设计的价值链的链路在里面。
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新的尝试。我在观察到在艺术领域和设计领域是还没有人这么做的,但如果这么做的话,空间和价值将会非常大,这是两个建议。
翟振明教授:两个建议太好了!
刘志勇老师:我觉得。我觉得说的不好听,就是我们做了实的block chain,根本没做虚的,那虚的那一块其实才是真正我们现在事实上也在发生的价值链上是那条管啊叫云管,我觉得我们到现在为止,其实是做了实的,就是用实体思维来把虚拟和现实作为一种口号在做,事实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虚的那一块。
这样的更大的拓展空间,云管那一块我觉得已全部打通了,而且那一块我相信比你所谓的在横琴博物馆里面实体的商业那种空间的收入,可能还只是一个实体平台,可能网上面的那种云广做的那种虚拟平台,它的经济链可能效益会更大。
徐嘉婕同学:其实稍微会有点像是上次把电商现在已经有了电商平台去引入Instagram上面去,会有点像这种感觉。
刘志勇老师:不是引入刚才彭总讲的很好,你这个概念本身它就是在这一方面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在自己一个平台上。
应该是这样的。对吧?特别好,对不对?
彭顺丰老师:我举最简单的例子是什么意思?他如果一定要用电商来做比喻,比如说我们线下开一个店的开一个在太古汇开一个旗舰店,他可能每个月的营业额也就500万,已经是非常高的了。对,那么如果我们在天猫开个旗舰店,它可以达到5个亿的,一天就5个亿的。就是说虚拟空间它是无比宽广的一个广袤的利益,但是在设计这一块的话,目前绝大多数你看重庆有个公司叫猪八戒网,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他就是把设计师和需求甲方爸爸的需求把它串通,然后不是去竞标了,你在上面直接找业务,然后在上面虚拟竞标,竞标完你投标完你就可以大家可以产生相互的价值。
他已经是个上市公司了。那么假如是用布洛克嵌来做设计的价值链路的一个呈现的话,它的价值真的是非常巨大的,它不是一点点,就是说它会吸引到很多设计师,以及很多的甲方,基于你平台上来运作,如果珠海的领导们他有足够的前瞻性的话,他完全可以把它当成是一个社会项目来推进的。你看那国家是前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推出来全世界第1个实用的虚拟货币的,他是在深圳以及苏州有几个地方是真正使用的,都是把支付宝把微信支付全部干掉了。
国家层面已经有巨大的意识,但他还离不到现在还有点距离了,但已经是形成巨大的价值的重构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假如他真正要产生巨大的价值,他可以用这套思维的,不一定一下子马上做得到,但是可以把这个滚当成是一个点燃设计价值重构的这么一个火种的地方。然后在政府的推动下,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再有技术人员和设计人员的推动下,说不定还真的是变成一个很重要的一个block chain的价值设计的一个平台,是这么一个概念。
金涛老师:彭总刚才佳杰问的问题,后面的问题,虚拟您刚才说的虚拟平台也好,还是区块链也好,它最后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实体?实体空间来承载的,或者是否需要一个实体空间来承载?
彭顺丰老师:我待会我可以发一些我在上海投资的一个餐厅给大家看一下。虚拟现实啊就翟老师说的,虚拟现实其实有很多种形态的,他不一定认为我们戴着、头盔才叫虚拟现实不是这样子的。就是说有很多种形态,其中有一个形态叫cave system。
cave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像走进一个洞穴一样的,就走进投影系统的。因为我们走进一个实体空间,它一般来说它是一个盒子,就是六面体、地面、天花、还有4扇墙。目前所有的美术馆,所有的这些实体的展馆,它这4面墙都是死的,对不对?他只能把挂上去就撤下来。然后cave system是什么意思?cave system是指6面墙,它都是动态的,有6个投影投在6扇墙上,然后你走进去之后,这个空间是可以任意空间。
比如说我走进去,我想到森林它1换6面全部协同在一起,那么计算机的代码它瞬间全部变成森林了,你会觉得自己跑到森林里面去了。对,这里面可以无限大,比如说我看到非常遥远地感觉好像我占有整个地球都可以,或者我占有一个非常小的实体空间也可以。那么刚才徐同学说的实体和虚拟的结合点,我认为就可以采用模范空间的模式,就是里面其实在很多的实体空间,它只要用6台投影仪把它投成虚拟空间就行了。然后中间的连接点就是那个chain,可以用翟老师原来设计的无缝穿越系统,用一个小火车从开过去,从一个空间进入到一个另外一个空间。
因为这个空间它是魔幻式的,比如说我想跟英国的设计师交流的,你按一个键,只要他那边也接通网络,瞬间你手一挥,他就站在你的对面,两个人一起来交流的,两个人一起来设计,协同设计,这样子就是说在形式上,它是用cave system把它打通,在内容上是用区块链在背后把它链入在一起,那么形式和内容把它匹配在一起,然后再用实体空间去成长,它就变成一个有活性的这么一个空间的构造了。所以在实体的空间的虚拟化这一块,我建议是可以更多的采用客服系统来做它的虚拟空间的承载,而不要用我们的装修的硬装修。
翟振明教授:cave system不带头盔,只带一个眼镜,看电影用的很轻的。
金涛老师:我们有一个系统,我们有一个同学做这个的,室内的那些墙体全部是靠投影仪生成的。对。
彭顺丰老师:翟老师说的戴眼镜的,戴眼镜的是有3d效果的,这里面它可以浮出来的,跑出来在空间,但如果你不戴眼镜也可以看它就是一个非3D的是一个平面效果,但最好的效果肯定是3D的,我们比如说共同完成汽车的设计汽车。对,只在空中就用戴眼镜,投影仪变成6个不加倍,投影仪加上一个眼镜就行了,眼镜很便宜,5毛钱一个。
刘志勇老师:大家清楚了,好,我们下一个同学。顾悦茹做了一个,虚拟技术做了一个穿越式的设计体验的博览馆。
顾悦茹同学:我的方案是一些穿越式的设计体验馆,然后我的主要的一个概念的生成,就是从这本有无之间里面,然后就是两个世界具有平行性,然后在平行性关键词里面,我就联想到了在。世界两个世界之间穿越的话,是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穿越,然后我希望通过多次的真实与虚拟的无缝转换,然后最后使人到一种超现实感的感觉,然后在这过程当中也激发人们对于设计的更多的一种想象空间。然后这是我在更好的一些在空间上可能会体现出穿越的一些方式。
最后我通过一个元素生成是一个曲线,然后变成曲面,然后最后曲面是不是好像这两个一样,它会形成多个空间,然后这些空间它就可以模糊相对的空间界限,这样子我觉得就穿越带来的一个前提,然后之后都是就去体检做了一些事情,但是我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我感觉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在创业的过程中很在内的一个灰色地带,那么地带的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怎么设计?或者说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然后因为我整一个,是要结合一个心理技术做的成长,然后我就有一些看法,比如说通过湖面的墙面来做像刚刚老师说的一个投影,然后其他产生一种包围感,或者说超越包围的一种感觉。然后还有通过一些室内外的关系,然后液晶的投影屏之类的一些方式,但是我觉得在深入下去的时候,我觉得这样远远不够,我就想问一下除了我现在之前提交的这些办法,还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可以让人能够多次的穿越,而且在穿越的过程当中,它是要达到真实感。
翟振明教授:这个就要用带双摄像头的头盔,在进入虚拟世界之前让这个摄像头看到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你比如说我看到你虽然不太真实,我一定不会把你当成虚拟的。后来慢慢就接到虚拟里,在虚拟里边看到一样的场场景,这就是无数无缝的一个方法。出来,从心里出来以后也是在双路头盔。这样的话,从心理变成现实,再也没有。摘掉头盔之前,先让摄像头拍到现实状况。
后来在任何时候再摘下来,摘掉之前和摘下以后两个场景是一样的,这样就发现不了他们的过渡。听了明白没有?
刘志勇老师:好,听明白没有?明白了。好,我们进行第3个。第3个就是沈家川,他是在做的,我们地盘里地块上是做了一套,将靠海边的湿地公园里面,它的题目是有无之间亚洲湿地博物馆、园区湿地公园的设计。
沈加川同学:各位老师好,我的题目其实是后自然。就是讨论一个人与自然到后期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成怎样一种关系的状态的一个时代。然后这一个是我做的一个想法,就是说其中一个空间我叫做生态模拟交互空间,他们是分成两个系统来,就参与者分成两个系统来参与到这个游戏当中去。然后第1个系统是动物系统,然后参与者是通过虚拟现实进入到一个虚拟世界里面,然后去去充当一个动物角色,然后参与到一个生态系统。
然后V型参与者是以操控景观的系统来参与到游戏当中,然后两这两个角色之间它们作用于同一个系统,然后他们之间的所有动作变化,他都会反映到另外他们相互的系统当中去,然后这一个是其中的一个空间。然后具体的空间效果图是这样子的,就是他们在一个比较梦幻的虚拟场景里面去体验生态,它可能生态是比现实生态更加极致的一个场景。然后第2个是气味空间,我大致设置的一个空间,空间效果图它是以一个仿仿生态的一个经络的这样一个空间形态,然后中间穿插着一些虚拟的植物,然后人们都可以在这里面进行一些空间互动。
这些植物可能现在我想到的可能是一种全息投影交互的形式,然后也是通过灯光效果去营造一种文化的形态。然后我现在遇到的一个瓶颈期,我其实现在所有的所有的体验和空间都是基于五感出发。然后我觉得后生物时代的自然与数字的结合,不应该仅仅在五感方面,应该是有更加深层次的一个关系,或者是一种新的模式体验,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就有点卡住,想要请教两位老师,看有什么样好一点的想法或者是建议?
翟振明教授:我感觉就是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听觉。春节是吧?其他就。感觉就没有了,我们的人只有这种5种感觉,再可以加一个维度,就是靠语义去推动。我们的语言的文字系统,加上人工智能,这个可以加上一个。明白没有?
彭顺丰老师:我可以补充一下,就是我们这里面有两两个我认为是比较有价值的点在里面是可以延伸的。但是我觉得首先在做之前要先搞清楚它的方向,它的方向是实用层面的方式,仅仅是一个观念的艺术的。
如果是使用层面是一定要考虑,比如说跟珠海的亚洲设计博览馆本身要有结合点了,就不能够天马行空了。这个是有另外一套模式来做。但如果仅仅是观念艺术的话,其实这个很好做的。就是说现在我们的你刚才提到有两点,我认为是比较有价值的,第1点是穿越物种的体验,就是说后生物时代,我们作为人类,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我是蚂蚁是什么感觉,我作为一条蛇是什么感觉的?我作为一条鲸鱼被人捕杀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他是不知道的。
所以这里如果从观念的角度。对,就可以说做一种,比如说你是一条白白集团在长江或者任何一个动物,然后用头盔等等这些手段,然后让人类能够体验到那种动物,在这个环境之下,它的彷徨,它的反恐、它的所有的东西的,甚至体验一个植物,这样子是可以给到企业者及其不同乃至震撼的。感觉不觉得这是跨生物的体验。第2个是跨感官的体验,这些是全球有一些前卫的艺术家之前已经做过,就是说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5种觉把它进行数字化的转化,比如说我看到的东西,本世纪看到蓝色、红色、绿色、红橙黄、绿蓝镜子,把它变成一种音符,然后变成音乐。
然后你用到了味觉,变成稀缺能、先从、颜色出来等等,那么也是可以做用技术去实现做一种观念性的尝试的。但如果这是一个关于英语方面的方向,另外一个如果是新的方向,你要考虑现场的,比如房管的大表、空间的质量、技术的呈现等等,所以我觉得是先分清楚方向,然后再来决定。它逐步的实现了包比较痛苦。我就好的。我觉得挺有用的,就。确实是在这一方面上,想的还不够清晰。不只要主要是他提出了一个我们上次说的数字扫描数字,再产生你说这感觉也好,或者是一种画面也好,可以通过数字扫描人在无感之中的一些数据产生一种新的体验的东西,其实这个也是个路子,数字生成。
刘志勇老师:对。挺好的,但是彭总他还是比较实用的啊,他是比较实用的。他想在湿地公园里面,因为大树森林你都见过,人家那时候见过想在湿地公园里面用一种实在的一种生态公园,或者叫湿地公园的这种状态,框来引发出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一些有趣味的这样一些生态空间,主要是想有一种娱乐感肯定比较强烈的,趣味性比较强一点,所以是用了一些虚拟现实的和实体交融的这样一种方式。
彭顺丰老师:那我觉得可以参考翟老师在2011年的时候,然后不知道2011年的时候,在美术馆做过一场叫感官的革命就是说它其实很简单的,就是把很多双目摄像头的两个眼睛的摄像头装在很多的物体上面,比如说我想体验那大树是什么感觉,很简单,只要把它装上两个摄像头就行了。在用互联网把他两个眼睛把它穿过来,这样子你就可以体验到这个数的感觉,对不对?对,然后你想做一个石头的感觉,做一个动物是什么感觉?
他只有把他的动态的东西,把它的视觉复制到我们人类的体验里面来,他就可以实现穿越了。所以如果是一定要考虑实用性,可以在现场可以增加这些方面的一个整体的设计。另外一个就是说刚才我说多感官的融合的话,它可以有一个后台系统来控制的,比如说你看到的视觉,它体验性很强的,就把它看到的视觉的东西转化成听觉,但把你听到的声音又转化为视觉的,再把味道的味道,比如说有一个。对,有一个空间,它可以是多味道的味道,也可以变成视觉,也可以变成听觉。
在各种角色之间,它是可以通过后台代码来转换的。
沈加川同学:好好,谢谢老师!
刘志勇老师:这个挺有意思,可以转换感觉。转换体验,用个数字来形成,这个挺好。我在书里面有。对,书里都有好好。
沈加川同学:确实后面可以补充到我的事情,
刘志勇老师:关于这个角度的转换,去年有一个叫郑平的同学,西沙王国它就是用蟋蟀的角度,再虚拟的里面,在把人的视觉贴到西沙山上的感觉去做,去年就有一个这两个线索非常。
第4个同学。第4点,刘晓阳。刘晓杨同学是在不同的时空语境中,各种空间形态的爱演绎和体验,就是不同的时空语境中,晓阳同学准备开始。
刘晓阳同学:好好,然后我大概讲一下我的题目。然后我的题目的话是叫时空语境中不同空间形态的演绎体验。然后我大概讲一下,我想要做的空间就是说我们在一个博物馆的设计里面,那么因为空间它是有一个历史的时间性,还有比方说这些东西方的限制。
然后在这我现在的方案大家看到大概会有三块,然后在这三块里面我是设计了三个这样的一个语境空间,就是说一个从古代现在然后到未来这么样一个穿越的这样一个空间就是说,比方说在一个古代空间里面,我们可能会在这里面体验到一些古代的设计作品,然后在现代的一些展厅里面,然后我们是体验到现代的一些设计作品,然后在未来的展厅里面,他可能展示的是一些比较虚拟的或者是面向未来的一些设计作品,就是说在不同的空间里面,我们有这么样一个穿越的体验。
大概我现在的方案是这样,因为我是做的公共组里面的通道组,然后我的方案里面会有一些跟其他同学建筑的接驳的设计,然后可以看到有一些穿越的通道,然后这个是古代的展厅,现代的展厅,然后是未来的展厅。然后我要问的问题就是说,在博物馆中这样一个虚拟展示技术的发展,会对博物馆的实体空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就是做这些空间设计,因为我们毕竟是从一个专业的角度上来说,是做一个实体的空间,那么虚拟的技术的这样的发展,会对我们的实体空间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要怎么样更好的结合未来虚拟技术,然后进行我们的一些空间的设计?对,这个是。然后希望各位老师来解答一下。
翟振明教授:实体空间变小了,你可以在很小的一个空间就可以软件和硬件都把它放置了。所以他就在外观上就不用怎么考虑空间的利用率问题,你怎么好看,怎么魔幻就怎么来,这是一个大影响。不在一个人的跑不了,去不了的地方,人的不能去的地方,装个计算机、什么的都可以。所以还可以遥距操作,是吧?
那么当然了,游客不能去,维修人员也还是可以上去的。这样的话就影响了博物馆的外观,完全是按照设计感的,设计艺术性本身为标准,而它使用空间的大小作为第2个标准。我看我是这么感觉的。
刘晓阳同学:谢谢!彭老师有没什么一些建议?因为刚刚其实听了前面几个同学的一些方案,然后包括我原来找了一些意向图,比方说像这样子的一些空间,它的一些展示的话,那么其实我们只需要给他一个空间,然后其他的这样的展示的一些东西交给技术手段,他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的实体空间它存在的必要性在哪里?
彭顺丰老师:我感觉都有可能。我来说一下对博物馆的影响。其实大致的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说,我认为虚拟世界整体它对世界人类时空结构的重构呢,可能在大前提之下,博物馆其实本身也是我们人类对本身的感官而已。它在影响上面有几个方面,第1个翟老师刚才讲的它的空间的影响我就不展开了。第2个是它一定会体现在这里面展品的影响,展品本身,因为里面就像我们现在去到世界上大多数的博物馆叫什么?例如大都会、国博,各个省市的博物馆里面,目前来说它绝大多数是呈现的是产品本身,对不对?
比如说陈列、古董或者是艺术品等等,这些它是都是静态的,它不能够自我去描述它本身的利益,比如说我跑到殷墟博物馆的甲骨文,他不会说话,只能我们再去研究它。那么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让产品活过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每一个产品本身它一定要背后有大量的虚拟公司来跟他对应,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头盔不能用的手机,已经被的产品本身通过VR识别它背后的故事,国内国际的弹出来,并且跟搜索引擎的连接,甚至是跟专家的连接,这是一个对产品本身很大的一个变革。
或许他不用展出真实的品,它可以展示虚拟的物品就可以了,这是第2个影响。第3个影响就是说它会对人和环境的交互的方式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大的变革,我认为数字孪生,博物馆里面的所有的东西,它都会有一个数字孪生体来跟它对应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去故宫,去国博,它目前它只有一个是真品的,我们看到四羊方尊你再也不能够搬回家了。但是未来的趋势就是说他一定会把四羊方尊进行超高精度的扫描,然后变成一个虚拟的产品,虚拟产品在无线的复制,它可以放到任何一个博物馆到处都可以呈现。
所以它未来的形态,就是说数字上的博物馆以及数字内容,它会远远超越于现实的产品的数量要大得多,而且多得多。这是交互形式,我们很可能在家里你带一个头盔,你直接就走到国去了,没必要跑到真正的国,那就是交互的形式。这些方面都会影响到我们对博物馆的设计,这里面的陈列以及人机交互的模式,以及就是说对人本身在里面的体验,他会很不同,比如说盲人能不能参观博物馆?盲人他可以通过脑电波来触碰,让他恢复类似视觉的感官,或者是用听觉来触发它的多种感官。
这些东西都会呈现在人工智能还有计算机等等的交互系统里面去的。它整个的博览业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了,对。而不是说我仅仅是放在一个空间,怎么设计本身。还有一点就是翟老师刚才提到的主从机器人是没有展开的。主从机器人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是一个机器人,它是放在远端的。翟老师在物联网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er里面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补充机器人的应用,主从机器人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机器人,它可以放在地球上任意一个角落,还有两个眼睛,有耳朵的有嘴巴。
然后我们通过VR头盔激活组成机器人之后,他的视觉会通过摄像头传给我们的头盔,他的听觉会传给我们的耳朵,我们说话他也会说话,它是我们的替身,就像阿凡达里面的电影一样的。所以就是说未来的博览业,我们一定要使空间进行展览的话,比如说我一定要去博的,你可以在里面大量投放主从机器人,而不是我这个人坐飞机跑到国博里面去买门票,然后在广州的站里面是我主从机器人就行了,然后他就在国博拉几个人交流,让人家扫二维码跟他看那个产品,记录开会,没任何问题都一模一样的,所以这个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博览馆本身的设计,这是相关的影响。
翟振明教授:主从机器人的机器是不智能的,无智能机器人。无智能。是er里边的人体替。
彭顺丰老师:我稍微解释一下。这个很有用,他们百度他们做小度等等这些都希望做一个好像人那么智能的机器人出来,但在目前的计算机的0和1的前提下,它是不可能做出有真正智能的。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的机器人它都很傻的,你跑到银行里面去问机器人,他就觉得这个太少了,根本不能用。翟老师设计的组成机器人是什么意思呢?当没有人类激活它的时候,它就是一堆废铁了,他就放在那里也不能动,什么不能动。但是当我们人激活他的时候,他的智慧就相当于我们人类的智慧,因为他本身就是我,但是我们用来解决肉身不能川北总局,比如说我现在瞬间想到美国的纽约街头,我去不了,或者中南方他想跑到武汉去医院里面去查房,他瞬间他去不了,他只能坐高铁。
这个时候如果有个主从机器人放在武汉的病房上,钟南山他就可以在广州一激活他就,马上就过去了,说话也是钟南山,看到也是钟南山,思维也是中南山,所以这个叫无智能通讯。但是一旦被激活之后,他的智慧是相当于我们人类本身的智慧。而且钟南山激活之后,习近平说我也想去,他瞬间就变成习近平了,它有很多种智慧来代替这个人的存在,所以这个也是翟老师里面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是非常有用的概念。
刘志勇老师:那一部分是什么样的东西组成,就那一部分就是那种替身?
彭顺丰老师:他它的组成部分就是摄像头去代替我们的肉眼,就是左眼用左摄像头,右眼用摄像头,然后一个收音设备,就像我们手机的采集音量的设备,就代替我们的耳朵的。然后还有一个发生就是蜂鸣器或者发声器就代替我们的嘴巴,它可以长得像人一样,也可以长得不像人一样也没有关系的。还有有手的,有手是可以在里面,比如拿东西、拿瓶子或者说给人家送快餐等等,或者是最高级的是可以激活达芬奇系统,目前中山医科大学最贵的那台设备,是可以直接在远程做手术的。你在广州就可以操纵北京的机器人,把伤口切开在里面,东西拿出来再把伤口缝回去,这个是已经早就实现的东西了,不是一个科幻的概念。
刘志勇老师:简直太可怕了,就这么一讲,我现在怀疑葛老师坐这里,是不是真的葛老师,可能他已经在西班牙在那里。
彭顺丰老师:达芬奇机器人是一个很著名的上市公司的,是一个世界上世界500强,他专门做手术机器人。
直觉手术,对,所以这里面其实这种主从、机器人的这个也是可以改变我们未来的参观乃至博物馆的体验方式的。现在我们知道滴滴打车对不对?是我们来打个车的,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就是我们打车的目的其实不是为了打车本身,而是为了我们要从a点到b点的一个位移,我需要到那边去开会,这才是我们目的,打车不是目的。所以以后其实投放不是大量的汽车,也不是投放了大量的模块,这是中间过渡时期的。
我们其模块绝对不是为了骑自行车,而是因为我要到饭堂去吃饭,或者我要到学术会议厅去开会,所以只要我们大量投放,比如说全世界我投放几亿台的主动机器人,我是可以瞬间到南极,瞬间到北极,瞬间到任何一个地方了,就没有关系的,它的前提就是这些东西一定要联网。有频道的通道频道选择。对,就是滴滴打机器人,而不是滴滴打车。对不对?
刘志勇老师:对,这就叫神游了,这个叫神游。
刘晓阳同学:那老师,但是你主从机器人,比方说他在空间里面,那么他实体的空间还是必须得存在的,对吧?必须有一个实体的空间?
彭顺丰老师:那么我觉得它是相反,是只是因为,你要去空间,空间本身就已经存在了。比如说我要到秦始皇兵马俑,这个地方本身就存在,我想去,但我又不想花几天的时间坐飞机过去,我只想去一个小时。所以是指主从机器人是为了空间而存在,而不是空间为了主攻机器人而存在。
刘晓阳同学:对这些像秦始皇兵马俑这种他是已经存在的空间,那么未来的话。未来因为会有很多的未知性,那么未来这些还没有出现的这些空间的形态,它是不是就会变成像您前面给同学们解答的,就可能它就是一个比方说它就是一个方的盒子,然后它有6个这种投影屏,那么它就可以把你虚拟设计的各种各样的空间,然后投在这个空间里面。
彭顺丰老师:所以说它搞这个更没有必要,就直接用纯虚拟的就行了,就把它放在云端。你根本没有必要花大量的100亿的资金去建造的,你只要花个500万的建模,把它建的超高精度,达到人的肉眼级别就可以了。
刘晓阳同学:对,那么未来的话,实体的空间对我们来说,它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呢?
彭顺丰老师:有要让我们的肉身得以生存。
翟振明教授:对,要吃饭要做爱。
刘晓阳同学:好,可以了解了,好,谢谢各位老师。
刘志勇老师:好,第5位是薛荔丹,她的题目是虚拟展示空间的营造与变化,虚拟展示空间的营造与变化。
薛荔丹同学:设计博物馆的主题是有无之间,然后虚拟生活和所谓现实生活一样真实。所以我设计的博物馆给参观者留出了许多可变的空间和不同的选择,利用激光全系统与技术,在空间中,甚至在空中立体投影,打破实际的空间的界限。然后第3张它是一个虚拟的透明隔墙,用AR增强现实的显示内容,在每个人的设备中叠加到墙上,然后虚拟空间的存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可以消除空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多层次的丰富空间。
虚拟空间的介入应用也使得实体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所以我的问题是虚拟现实空间对虚拟现实空间、对现实空间的虚拟和模仿,最终会比真实的还要更加逼真,那么进一步发展是否会对真实空间产生影响,甚至改变我们对真实生活的看法。这些技术在设计里面是什么?角色?给设计带来了哪些帮助?
彭顺丰老师:刚才是已经有一些已有的构造,但接下来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虚拟世界它是重构的时空结构的,但是整体性的收获不是局部性的,所以包括艺术设计在内,它也是被通过的。
对,因为我再展开一下,我认为人类的它有虚拟世界有两两个层面的意义,狭义上来说就是我们所谓的VR的,就是大家知道的戴头盔那些计算机技术技术部分,这种叫狭义的虚拟世界。更广义的虚拟世界,我认为人类文明的总和它就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的孔子、老子、庄子、孙悟空,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脑袋里面虚构出来的概念。其实他内部本身都是一种不能摸的孔子,也不是摸的到庄子的。人类在古代的时候,我们要概念,就是柏拉图的理念的世界,用概念把它固化在书本里面,然后经过百代的传承,然后现在我们重读孔子,在脑袋里面浮现出来孔子的形象,包括我们读李白、李白的诗歌,什么对影成三人、举杯邀明月。
这所有的东西它都是虚拟的,从来不存在。以在李白举杯邀明月完之后,他就已经消散在本书当中了。所以广义的虚拟世界,那么其实就是个体世界,那是我们对人生的所有的经验映射着我们的脑袋里面的一种表达的形式。所以在未来它也是一样的,空间也好、时间也好、概念也好、观念也好,包括艺术城市的发展也好,它一定会更加多的程度上影响到我们的创作了。所以在这个层面我觉得给大家的建议是刘老师刚刚讲的,我们一定要突破原有的观念的认知,因为我们原来的观念认知确实是比较狭隘的,包括像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就是我们总会习惯于用,我们有限的人生经验,比如说我生活了40岁,我们觉得40岁的经验就是我们人生的全部了,是这个世界本身的一个还原。
但其实在整个世界本身的运作的规律上,它只是非常狭隘的一点点而已。所以我觉得在艺术上更大的改变是说,我们确确实实是要先突破我们自己的观念,而不要被原来的观念所左右和主导,然后从而站在未来,比如说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角度,反观现在我们的社会的变迁,社会的动态,然后再从现在已有的东西去向未来去探索,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所以这是给大家一个思维上的建议。
刘志勇老师:我觉得讲得特别好,其实广义虚拟和侠义的虚拟,我们也在私下的老师之间同学之间探讨,也争论过。
所以我觉得其实是一个认知问题,整体的认知问题,我们如果肉身或者是肉体的那种认知其实是有局限的,但是我们不觉得我们放到了变成一个光看世界的一个主体,其实这个主体本身就是很狭隘的,其实要把它认知一打开就可以看到另外一个你所说的广义的虚拟世界,我特别觉得讲的特别好的一点,就是人类的文明总和,其实我们都没见过,其实就是一个我们人的观念构成的所谓的人类文明。我觉得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这句话讲的太棒了,会启发我们有带来很多思考。
嗯好,下一个。李婉旗这个同学,刚才彭总提的问题,他已经基本上讲了,不过还是形式来走一遍了,它是做一个虚拟的有和现实的无。她是站在一个盲人,你说盲人是这样子的,交叉感知的空间设计,就是盲人在空间里和正常人的这种你这种视觉感知的一个设计。
李婉旗同学:我做的一个博物馆,想以是这样子的角度出发,然后去做一个关于盲人的博物馆,然后在这个博物馆里面,盲人可以拥有一个视觉的感受,然后正常人能够通过一些科技技术或者是空间设计,然后来达到一个体验盲人的视觉感受或者是精神感受。
我在这个空间里面采用了一些科技手段。对于盲人来说,我会给他们先配戴一个 a r眼镜,然后还有佩戴一个一个骨传导的阿尔法,然后这样子的话他们就能够更好地去运用一个听觉,然后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基本的环境认知,然后再通过智能的盲道,然后能够通过触觉去反馈给他们基本的空间的一个状态。然后关于正常人,他们是先佩戴一个VR眼镜,然后 v r眼镜,是让正常人去体验一个盲人的视觉效果,然后还佩戴一个仿生的传感器,能够更好的去运用他们的其他感官,去感受一个盲人他们在一个看不见的一个世界里面,他们如何去运用其他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
然后我在构想这个博物馆的时候,因为盲人他没有视觉,所以我需要用弄到其他的听觉,还有一个错觉,还有嗅觉这几个感官,然后去让他形成在脑海里面形成一个虚拟的画面感。然后还会去设计一个就是一个通风系统,然后通风系统是通过一个一个气流,然后是在空间上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它通过一个气流,然后穿过我们的一个皮肤,然后皮肤对于我们来说,对相当于一个触感,他在这个空间里面就会产生一定的一个引导性,然后它就会能够在脑海里形成一个能够看看相当于看到一个前方的一个视觉感受。
针对于他们的一个听觉的话,我会主要是在墙体上的声音反射,然后再一个触觉上面就会利用一个辍学成效,然后让他们在男孩里形成一个虚拟的画面感。其实我主要是现在有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虚拟的技术都是通过VR眼镜去形成一个虚拟的画面感,如果说是忙的话,他们应该通过一个怎样子的虚拟技术来达到一个跟一个现实这是一个实在的空间的视觉辨识?就是如何让盲人去感受到一个这样子的同样的一个细节的感受?
翟振明教授:这个可以视觉和或听觉可以交叉,没有视觉了,当然你就可以因为都是频率,听觉是音频,视觉是视频,这样的话,这个频率可以一一进行配对,但有损失有有很大的损失,但是它可以一定程度上补充的视觉的缺陷,这样的话就可以用,书里也有啊。声音可以看到,形象可以听到。只是有一定的损失,对。明白没有?
刘志勇老师:好。这个说的非常好。这个五感里面有的可以有一感,如果有缺失的话,可以用其他四感用数字转换技术进行到对缺失的感觉,那部分可以进行弥补,也就是视觉可以弥补。可以听到。听到这个看到的东西。对,看到听到的东西。对,这个挺有意思,这个挺好,对,我也听说过是。听到可以闻到的东西。对,是数字突破的。
彭顺丰:关于这个事情我也分享一下。盲人它其实分为很多种类的,第1种是指他原来有视觉,后来失明了,这是一种,所以对这种人他是有他是有对世界的认识的,他本身他这种是先天性的部分。他是一出生他就忙了的,所以这种人他永远是没有视觉的,就是他没有了,他不知道视觉是什么样子的。然后盲人的很大很大一部分比重就是这样的。所以对先天性的盲人,你想给他视觉,这个是连上帝都做不到的,永远不可能的,他没有先天经验。
康德说的先验性的感官,他是没有,他本身就不存在的,他就像蚯蚓一样,蚯蚓本来就没有眼睛,你希望他有视觉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是这一类的。但还有很大的一类人是只说他不是全盲的,他是看得见,他有感光,他能感觉到光线的明暗,让他自己看不见他自己经验,他有实践经验,亮颜色它有一点点的经验,他看得很黑很模糊而已的。我们要针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去感应的。然后我在朋友在长沙投资的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做什么东西?
就是在脑皮层里面植入电极,然后让盲人恢复视觉的这么一家公司,现在已经到临床试验的这个阶段,就是说已经很靠后了。大概已经有两三例的盲人,就是他原来有视觉,后来恢复视觉的这么一个治疗,已经是ok的了,这是一家很高的很前沿的公司了。那么这一类是可以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补足他的视觉的,这是没问题的。翟老师说的那个方式用听觉来造成视觉的感官的信息损失度,它是很大的,就是非常大的。
你真正的东西和他听到的东西的差异,表现出来会很大。所以这里面我就觉得建议是把首先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失明人士我们做划分,然后再准确的为他们提供这种感官的触觉感官的演变会更好一些。这就是原来有视觉经验的人,就可以通过找到脑,走到脑部的中枢管视觉部分激活就行了。
刘志勇老师:好,我们下一个第7个袁大平同学。这个同学是做到,因为我们这个地区是靠近有个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就直接领到海洋,所以它是做到湿地公园边上这一部分,就是海洋文化体验馆。
袁大平同学:各位老师好,我简单讲一下我这个方案,我这个方案的话主要是做一个海洋文化的体验馆,然后我本次的方案就是最终的大的形体大的形态,然后在大的形态上面的话,然后是分了,因为我设计中有一个漂浮空间的这样一个概念,我从海洋文化出发的话,主要是研究海洋文化中船舶,把这一个点来进行深化,然后船舶的话就想通过漂浮空间来体验到船舶这样一个概念,然后主要是分了三个区域。
然后针对这三个区域的话,这是一个大的细部的一个模型,然后针对这三个大的区域的话,是做了一些漂浮空间的形体的设想,然后第1个的话是比较偏重开放性的一个方盒子这样的一个一个形式,然后对这个方案是调整的话,从传播空间的这样的一个形态出发,然后进行了一些其他的一些可能性的一些波浪性的尝试,然后对一些第2类漂浮空间的这样一个需要封闭空间的这样的一些形式的形态,然后包括对一些开放性的空间的形态,然后对于一些需要去前海探索的这样的一些东西似的的这样的一个形态,然后提出了一些部门形态的研究,然后我本次的一些问题,就是在我这样一个漂浮空间的概念里面的话,我考虑用这样的数字技术、数据体验来感受过去不同的船舶在不同的海洋环境中的这样的一个真实感受。
但是前提是这样的一些感受,因为设计体验都是在依附在我漂浮空间的这样的一个载体上面。然后我想问的就是,那么这个数字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它会不会受限于我所谓的这样一个载体?我这个数字技术跟现实载体之间的关系,它们是怎样的?就是说我这样的一个空间形式,比如我后面的这样的一个方盒子的形式跟这样的一个比较异性的形式,他们在运用到虚拟技术的时候,他们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会不会是一样的?
或者说他们会有虚拟技术,在不同空间上他们会呈现出不同的一个效果,然后我最终的形态想要体验到这样的一个海洋环境,或者说这样一个比较开放性的这样的海洋环境的时候,它需要怎样的形态去对应这样的虚拟技术?然后这是我目前的一个问题。对。然后看各位教授老师有什么意见?
刘志勇老师:这个点是挺有意思,飘浮空间。
彭顺丰:好的,我先说一下,就是说它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实体和虚拟的融合,它是可以两者兼顾的。然后你刚才的目的主要是想让体验者在空间漂浮的空间里面体验到每一个时代它的船舶,以及在大海当中航行的这么一个时代的特点,对吧?这个其实很简单,假如他是真正有一片海洋,因为刚才刘老师呈现的他是在珠海的横琴对不对?
所以它本身就有海洋的。其实很简单的,我们只有在海洋上那很简单,在海洋里面我们用一个真实的海洋,把比如说一个游艇或者一个异形的漂浮物,把它做好之后,你再用。我们现在比如说,假如我们真正驾驶一个船舶在海上漂移的话,他其实所看到的是指说船舶玻璃外面的海的景象,对不对?比如说我是个船长,我在上面有舵的时候,它其实是通过玻璃来看,还有外面的海洋的。这个其实很好做的就是说我们每一块玻璃变成独立的显示器,再一个后面有一个后台把它控制在一起,就完全可以模拟各种场景了。
第2个是里面的颠簸,里面的力学的东西,完全可以用一个一些装置,就是说我在这个工作上,在我们跟合作项目里面本身有分期模拟器的,就是一个凳子坐在上面,它是有程序控制的,比如说我起飞了凳子会往后仰,它是一个液压的机械设备,然后用空用虚拟场景里面的信号来跟它来对应,所以这里面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把玻璃屏幕每一块玻璃都把它换成显示器,再用电脑把它串在一起,然后在里面我们可触可碰的地方,都用传感器把它连在一起,然后这样子就可以模拟出来,你真正在大海中航行的感觉就可以了,然后再加上一些比如说风、一些热浪等等就可以了,这样子其实可以不用带头盔,就可以感受到不同的时期,这是一种方式。
第2种方式是带头盔的方式,带头盔,就是说你可以模拟我在甲板上的感觉,可以模拟在船舱上的感觉,可以模拟在底部,就是船的最底部的感觉了。乃至模拟通过望远镜望到远方的感觉都是可以的。好,谢谢,我这里的关键点就是把漂浮的异形的设计把它放在大海里面,然后把这些力学的实际的状态跟心理场景之间的对应,这后面会有一套代码,也就是在虚拟世界开发里面,它有一套软件来跟它对应,在业界是有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的,包括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它是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他们主要是模拟太空,太空的等等,包括我们这里也有的跟华为的合作里面本身就有模拟飞行器的,飞机上的,所以它关键的是虚实打通,然后再把力学和虚拟场景的一个对应,这些东西做好之后,它就可以比较自然和真实的模拟船舶不同类型的船舶在大海当中的一个感受了。
袁大平同学:好的。懂了,谢谢!
刘志勇老师:我们进行到第8个,第8个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这个是蒋天昊的。蒋天昊他就是在设计博物馆里面做了一个电子竞技空间设计,电子竞技就是一个整体的游戏馆,那么蒋天昊请讲。
蒋天昊:我投一下屏,我这个是做的电子竞技主题的单体博物馆,然后之前基础的那些场地分析,这些之前都讲过不说。然后这是我最初的想法,基于有物之间还有虚拟和实体的展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我最初的想法是将虚拟的展示放在散步的漂浮层,然后将实体的展示放在下部,然后中间就形成一个有无之间,然后两部分可以在中间进行渗透、交融,然后产生一些关系。然后这是最初的那些概念的深化、推倒部分,然后这些是最初的结构预想,经过老师的辅导之后,这个最初的概念做出了一些改变,然后将虚拟和实体的部分进行上下跌倒,在下部作为虚拟的展示部分,上部变成实体的展示部分。上部的实体展示部分是预想是做游戏的主题主席馆。然后这是对游戏外设的元素的提取,然后将它反映到平面和空间上,然后这是目前的一些效果。
希望在那个在公共的有无之间架空层,然后在天花在做镜面的投屏,然后大家那些观众就可以在有无之间进行一起游戏,然后进行一些交流和互动。然后同时也会在有误之间做一些实体的竞技搭建,然后增强趣味性。走进去之后的一些效果,这是下部的室内的简单的视角。然后在上部的游戏的主题,这个是一个举例,然后是上部的其中一个,比如说如果是个那个CS反恐精英的一个主题的馆,主题展厅的话,我会提取其中的一些经典的游戏的场景,比如说就像这些,比如说这是初始的展厅,我将一些游戏的场景进行在场景展厅进行实体的搭建,然后观众就可以带上VR眼镜,然后然后进入虚拟的世界,然后在他进入的空间有一些是虚拟的,有些又是现实能够做到虚拟和现实的一些交融和互动。
然后这是另外一个举例,刘老师当时给我讲的是希望一些经典的空间也能做一些展示,和游戏也有一些关系。这是另一个举例是刺客信条的举例是巴黎圣母院的一个它的游戏里的在刺客信条里面的空间,然后希望在游戏上面的主题馆也做到一些展示,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电子游戏,从原始的家用机接机、街机到电脑游戏,再到正在发展的虚拟游戏,我是有一个问题,我觉得未来虚拟现实游戏会完全取代传统的电子游戏吗?然后现在虚拟现实游戏现在发展是不是有什么瓶颈?之刘老师之前也跟我经常推荐电影《头号玩家》,当在电影里面虚拟和现实已经发展到一个比较很高的高度了,大家基本上已经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而且已经走入了大众,但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对这个还是有些疑问,未来虚拟和现实游戏能够降低经济的成本,然后经济的限制真的能走进大众的生活吗?就这些这些问题,希望翟教授和彭总看能不能对我进行一些指导和解答。
翟振明教授:就是这个虚拟现实游戏,如果你愿意的话,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游戏。但是如果你用传统的游戏,偶尔为之换一下,那个也可以,比如说我们一直看3D的形象,偶尔看看的平面的形象也挺有趣的,哈哈这就是这样,这是完全没问题的。
游戏它特别是《头号玩家》,他主从机器人方面还没有很完善,没有触觉的直接反馈。但是到有一个主从机器人完全遍布全世界各个地方,你可以随便切换的话,虚拟现实游戏或者不是游戏都都可以。
彭顺丰:好,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第一个就是我认为虚拟现实游戏,你设计本身它是非常有价值的,这是可以肯定的,而且他确确实实是非常有前景的。我觉得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第一个是从实际的角度,他什么时候能实现?什么时候能普及?它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
其实在世界范围内,现在这一类的游戏已经在前几年就开始有不少公司在逐渐的做了,其中做的比较好的一家就是德国的voId的,在美国做的;还有像迪斯尼也有部分的展厅已经有了;包括现在广州的长隆也在探讨这方面的做法的;还有像珠影也有几家的,做这一类的。现在处于萌芽期的,因为它的硬件以及他要对应一个大型的空间动捕,就动作捕捉,就我们人类的动作,他会计算机识别,还有一大套的动作捕捉的系统。所以头盔、动捕以及后台的系统目前还是处于一个萌芽期的。但是往后随着云计算的发展,随着摩尔定律的增长,头盔的清晰度的增强,重量的减轻,渐逐渐逐渐会越来越多的,游戏会是以虚拟现实的游戏为主,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他有点像90年代的网吧了,那时候大家都买不起电脑,所以他只能跑到网吧里面去,因为电脑太贵了。所以现在也一样,我们不可能每人每家每户都有个VR的游戏,但是我们可以跑到珠影广场里面去体验,它是一个初级形态。终极形态它是一个联网的,所以我建议你设计里面一定要增加一个元素,就是联网的元素,就是至少要有一个人,他是不在现场的,他可能在别的地方,然后连在一起,不能够你只能在本地玩,这个概念还不够。所以终极状态的时候是会把游戏架设在云端,比如说阿里云或者亚马逊云,然后通过5G网络把游戏的结果传输到每一个终端,这是一个终极形态。眼前的形态就是刚才刘老师和翟老师讲的了,他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可能是未来的几十年之后的事情。
但是我建议从现实的角度,至少可以关注目前的形态和未来终极形态是2~3年以内乃至不到5~10年以内,它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至少它在个别的区域,比如说在由咱们的各大博物馆比方说长隆等等各地方的游乐园里面,它是一定会被普遍存在的。这里有很强大的市场前景。第二个是在设计上,你设计上它没有必要把它分成,上面是现实,下面是虚拟,因为虚拟的空间它不用占现实空间的,你把它全部都变成现实就行了,你3层楼或者两层楼都是现实的,但是一定要用数字孪生技术,就在虚拟世界建一个跟它数字上1:1的模来对应它,你才不会说在跑动的过程中撞到桌子撞到脚,有触觉的部分全部要用现实把它做出来,比如说你打到一个怪,这怪一定要有个真怪在那里,你可以碰它,恐龙的皮肤你觉得触感会很害怕的,就像原来的鬼屋一样的,但是同样的你在虚拟世界要有一个真的,建一个模的恐龙,这个恐龙是活的,然后你采用枪可以把它打倒,有血液喷溅出来的,但血液喷溅出来以及它的行动,你没必要在真实世界把它做出来,这种虚拟的空间把它用数字孪生完成就可以了,所以这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在业界我们可以做到什么?就可以做到100个人以内,同时进入到里面进行大型游戏是没问题的,比如说你里面放100个人进去,100个人带头盔,100个人拿着100把枪,分布在不同的空间,然后散落在里面,一个正派一个反派或者分成几组,同时也是目前可以做到,未来还可以更多,这是一些建议。
刘志勇老师:好,跟徐嘉婕同学商业空间上云端进行价值提升,和你是游戏空间上云端进行更大的一种团体的这种智力活动道理是相通的。而且变成就是说我们老是说在虚实之间,但是我们的潜意识还是在实体思维,就是做一个虚的,做一个实的,其实要是虚的全面理解的话,它是一个认知上的观点,不需要再做一个上下分层。它整体是虚的,整体是实的,我老是说我们留有一个实体思维的尾巴来看虚体思维,是吧?我老是觉得这一点,老是好像在虚拟,事实上我们的潜意识有个尾巴,老是站在尾巴上来想虚拟世界,其实是自己给自己找纠结,对吧?是这样的。第9个,第9个叶靖雯同学。叶靖雯后还有三个。这边休息一下,翟教授累了,你喝点茶慢慢来,我们已经删减掉了很多了,叶靖雯同学是生态化的设计体验公园。
叶靖雯:我共享一下屏幕,我题目是生态化设计体验公园,就主要是研究现代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是设计把破坏或者是保护生态环境,然后使生态环境平衡或失衡是对应有和无,然后这个是我暂时的一个建筑形态。然后我想在公园里面表达这个题的方式,主要是用一些实体的装置,加上还有实体景观,然后结合虚拟技术,就像全息投影和VR之类的,然后体现现在设计对于对生态环境的一些不同的影响。
然后我想问的问题就是因为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果有一天出现像电影2012世界末日一样的一个场景的话,幸存下来有没有可能是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创建一个可以替代原本的一个自然生态环境?
翟振明教授:世界末日有不同的层次,有个世界末日人都死光了环境还在,有一种世界末日是所有地球上的东西都没完了但外星还在,还再有一种是世界末日外星也不在了,有一种世界末日宇宙都不知道哪去了。问题是好几层,呵呵。你看如果是世界末日是怎整个宇宙没有了,我们人类还有没有?有可能我们纯灵魂以电波的方式存在,也有可能,那些量子力学才知道,我们不知道。但是如果是环境的环境恶劣造成的世界末日的话,我们就可以尽量可以移民到一个外星球上,在那里可以模仿我们的现在的心理环境,该来这里生活,包括摇机操作,这是一种方式,可以生存,其他彭总补充。
彭顺丰:我认为这个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跟我的研究有些方向还是有点一样的。这里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指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的,是指说未来假如有一天环境被破坏得非常严重了,就是生态被极度破坏之后,还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把我们现在原来的那么美丽的蓝色的星球把它重构出来,让我们又生活在里面,对吧?这是一种一种思路。第二种思路我更感兴趣的是什么?就是以虚拟世界或者说虚拟技术,唯一一种技术形态去防止这种世界末日的发生,或者说如何更好的去保护我们地球。这个是我在研究的一个范畴了。
先谈第一种,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再把我们蔚蓝色星球很好的东西做出来,这个是完全有可能的。虚拟世界里面它的里面的内容它要做起来,它的时空感,他对资源的依赖度会比我们现实世界做任何事情都要低得多。里面的东西它是可以任意制造的,我在之前也讲过,比如说我们想重现大唐文明很简单,只要有一大批对唐朝文化很有研究的人,再加上一些艺术家,再加上一些科技人士,他就可以把唐朝、唐明皇、杨贵妃、华清池完全都可以做出来。所以同样的道理,在世界末日之后,你也可以把今天我们的地球也可以做出来,这点是没有太大问题的,这是一个方向。
第二个方向是说如何用虚拟技术更好的保护环境,我认为更加有价值,而且更加值得我们去探讨的。刚才讲的其实人类他目前为止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处于工业时代的末期,或者说高峰期,所以我们现在所有的形态都是以中心化的形式存在的,包括广美、包括中大、包括我们的公司、包括国家、包括基本上所有的结构,除了少量是在农业时代的残留,工业时代的特点还是非常突出的。那么它的特点就是说,第一个它是资源集中的、资金集中的、土地集中的,它是这么一个形态存在的,我们现在所有的运转它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规律去运转的。那么虚拟世界如果是开发的比较完善的话,他会打破这种中心化的结构,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如果是很多地方都有主从机器人,比如说我要到北京开个两会的,你直接用主从机器人去开会就行了,这样子就大大减少了。我们从广美打车到白云机场,在白云机场坐个飞机到北京,再下榻酒店再打车到人民大会堂的所有的流程。这背后其实是大大减少了我们不必要的任何的中间态的一个行为的。我曾经研究过我们人类,他从早上睁开眼睛的,比如早上我们7:00起床到晚上我们睡觉,其实有80%的时间,它是浪费在我们非实质性的行为上面的。你观察那些上班下班的人的,他公交车上地铁上什么各种浪费的时间,他是非常多的,他真正工作的时间大概也就是几个小时,3~4个小时,所以我们要把精力放在这三3~4个小时里面,然后呢想尽办法把中间所有的不必要的形态全部砍为0,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出发点。所以假如比如说会议,比如说创作,比如说我们的教育,各种的行为,我们其实都可以挪移到虚拟空间去进行,而没必要用中心化的形式存在,比如说广美的教育,如果是5期之后,刘老师讲课,你用摄像头对准自己,我就感觉到你在我面前,为什么一定要在住在广美的宿舍里面,然后跑到一个大的课间,然后听看到刘老师本人在讲课,没任何必要。所以就是说用虚拟世界把中间态的所有东西把它取消,再用主从机器人把我们人类空间上必须实现在现场的这种活动,把它时间砍为0,这样子就本身它已经是把生态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了,因为中间我们非常多的行为,消耗的石油、消耗的钢材、消耗的轮胎,所有东西都是保障我们能够从事实质性工作的一些中间的过程。所以这些方面是有无穷无尽的空间是可以去参考和考虑的。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同学也可以在这方面去研究和深入,去再深入一下,是很有价值的一个研究。
刘志勇老师:明白没有?其实挺有启发的,我觉得都觉得特别好,他不是要教你一个方法,它是扩充你一个视野完全是。好,我们抓紧时间,第10个是向若蕾,她是做我们设计园区的主题博物馆,设计的巴别塔——包容与消解边界的设计博物馆。
向若蕾:我投一下屏,我想问老师的问题是,因为是基于《头号玩家》这部电影,然后我相信这部电影的话,各位老师应该都看过,然后我就先讲一下我对于这个的想法,在《头号玩家》电影里面就有几个场景是我比较在意的,就是一开始是主角的话,他是用在VR眼镜之前,然后它有一个万向跑步机,然后就有了跑步机以后,就可以模拟出它在虚拟世界中的各种走路、跑步之类的行动。然后还有一个在电影的最后面,就是所有人在跟BOSS在战斗的时候,然后大家都在街上,然后每个人都带着VR眼镜,然后在街上是有这样子的一个动作。然后我想问老师的问题是在人人都能够拥有VR设备的这个时代,然后自然时代世界的博物馆,它是否会逐渐消亡?然后我们是如何结合虚拟世界与自然世界共同发展?我想知道的是这个。然后我作为一个建筑系的学生,我现在能够做到的,就在现实中设计博物馆的时候,我们在博物馆内部,然后只是设计路线和流线,比如说这张图,然后我设计它的流线是可以一直这样子走的循环地走的,然后就可以模拟出像他是在万向跑步机上的这种感觉,然后如果大家在未来戴着VR眼镜进入这个博物馆之后,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因为人的生活的话还是基于五感的。然后我想问老师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以后自然世界的博物馆,它是否到时候还有什么意义?我很想知道的是这一点,谢谢老师。
彭顺丰:他这样子的就是万向跑步机它是一种模拟我们在实体空间腿部做力学反馈的一个装置。人类有一个现象叫雪盲症。雪盲症就是说我们在雪地里面走路的时候,走着走着你会走回原来的地方,因为你失去了方向。那么其实在虚拟世界也一样的,就是当达到一定空间的临界值的时候,里面你是可以不断地拐弯的,就像火车一样慢慢拐弯的,其实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就可以模拟出来你在无限空间的感觉,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刚才你其实提到两个问题的,第1个是说当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不要头盔之后,实体世界它有什么意义?这是第1个问题。第2个问题是是否在有限的空间里面模拟出来,它可以无限地感觉。刚才我已经回答了第2个问题了,就是说只要达到一定的空间的大小的临界值之后,戴上VR头盔,你就可以左右他的感官,就好像你在无限大的空间,其实你一直在那里循环,就像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指心一样的,是没有问题的,这是第1点。
第2个是指说对人类本身的探讨,其实这个话题我自己的思考是这样子的,就是我们自己人类对人类的定义,如果按照翟老师刚才讲的,从宇宙的角度去定义这个事情的时候,它其实我们现在人类的文明还是处于一个非常粗浅的层面的,那么未来的形态它不一定是说我们以自然人一种形态,肉身自然人的一种形态的存在,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人他需要的空间其实非常狭窄,就像哲学命题里面有一个叫缸中大脑,缸中大脑就是说我们只要把一个大脑它活着,你把它扔到一个有营养液的地方去养着大脑,然后给它不断的外界信号的刺激,大脑一直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还活着的非常快乐。他有生活每天吃牛肉觉得非常开心,所以他其实在物理空间里面,在目前我们人类上来说,你只要给他一个大脑的溶液那么大的一个缸里面,他就可以拥有无限宽广的一个触觉、感觉、味觉、嗅觉的乃至直觉,它就已经非常满足了,所以这个是它的终极状态。而且它是以生物体的大脑作为一个人类他自己自主意识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的。那么可能还有更高级的形态,比如说假如人类驯服宇宙能量的增强,以及我们掌握宇宙本质的规律在增加,你有可能经过上千万年、上亿年的升级之后,人类的意识以某种波的形式存在于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这个都是有这种可能的。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实人类目前从古代到现代到未来,它其实是一个驯服能量的能力越来越强的一个过程,最早的时候我们是能够采集果子的,去生活狩猎的,最后我们有狩猎,最后我们学会了农耕,让人口暴涨,最后我们用工业的用机器去耕田,然后我们用机器人来做体力劳动,用人工智能来做脑力劳动。那么人他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的手脚慢慢的会不用那么多了,不用去干活了,智慧在突发式的增长。所以我们以后只要保证我们意识的主体他还活着就ok了,然后这里面的空间时间你可以无限宽广的延伸,这样子人类它已经不是我们定义成的有手、有脚、有头、有脑的一个两脚直立的动物,这么一种自然的形态,它很可能是人机融合、焊机和硅机融合,物质和能量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形态,它可以游弋宇宙的很多空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们生命当中。这是远景的展望,当然这个是两个方向,一个是我们概念上的探讨,一个是实际的比如说博览馆实际的开发还是两个方向,所以还是要把方向搞清楚,然后再把课题把它定义成可操作的一个东西,所以刚才我说的是两个方向的一个思考的思路。
向若蕾:明白了,谢谢老师。对未来的话,科技发展肯定是会越来越向前的,人的意识可能不是,我觉得人的意识可能是基于肉体之上,然后作为最主要的感知这种感觉。
刘志勇老师:首先要抛弃那个意识,不是唯一的。
彭顺丰:互联网上可以搜索一个东西叫“吓尿指数”,年轻人比较感兴趣的“吓尿指数”,“吓尿指数”是什么意思?就是吓得尿裤子了,叫“吓尿指数”。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一级文明往上一级文明的时候,什么样的文明形态会把上一级的文明给吓尿了?比如说我们是旧石器时代的时候,我们是茹毛饮血的一个动物,比如说70万年前北京的山顶洞人,他刚刚学会穿衣服的,那么如果秦朝的人突然出现了,那么他很可能会被吓尿,因为秦朝的时候他会有马车,会有红旗,会有很多武装,会有弓箭,会有很厉害的科技,所以这时候山顶洞人就被秦朝的人吓尿了。这是一个级别。
那么下一个级别的人,他要把秦朝的人给下吓尿,你至少要到工业时代的,到蒸汽机时代的时候,我们突然开过来一个万吨的巨轮,突然开一个汽车开一个火车过来,平常的一看有个火车跑过来了,他绝对吓尿了,因为火车里面拉着几千号的人从里面跑出来,他是这什么东西,他是龙是凤,所以他绝对会被吓尿的,火车轰鸣巨大的声音。
然后如果是我们要把开火车的人把他吓尿,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开一个飞碟过去了,然后用万丈的光芒,瞬间一个万里的,或者有很多虚拟人,我可以无限复制,突然间一万个人跑到他面前,他会吓得很尿的。所以这个时候就是指人类的进化它是指几何级数的,它每一个吓尿指数的时间会几何级数的减少,比如说从旧石器时代到秦朝,它可能要用几十万年才能够把上一代人吓尿。然后我们又花了1500年,再把秦朝的人吓尿。又花了300年,再把莱特兄弟给吓尿了。可能再花个50年就把像上一代人吓尿。所以它是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就是说几何级数的增长它是远超我们的想象力之外的。正如我们现在去评估90年代的时候,那时候他根本想不到我们手机还能开视频会议,还能订网,还能够微信聊天,还能够写信,不用钱,还能够瞬间到达,还能够订酒店,还能够谈恋爱。在90年代初的时候,那时候的人他根本不可能想象今天的世界。那么现在只过去了30年,它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你想想再过20~30年的世界,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所以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在Be on imagination去探讨的一个东西。
向若蕾:明白了,谢谢老师,确实是让我们大家就再过个十几年甚至多久之内,我们也是吓尿了。
刘志勇老师:那么到第12个,王众同学是数字公共社交空间,他的这个项目,数字空间就是上面的大环这个项目。
王众:我的毕设的方案方向主要是做数字公共空间,然后这个数字公共空间,我简短的阐述一下我的概念。就是在我看来,现有的社交其实是分为两种割裂的模式。第1种就是当现实空间中物理距离足够近的时候,人是可以面对面社交的,就像我图片里面左边两个人一样。然后第2种就是物理距离比较远的时候,大家只能够借助手机或者是其他的通讯设备来进行社交。现有的状态下这两种社交模式它是非常割裂的,所以我就设想通过虚拟空间,通过数字技术尝试把这两种社交行为社交模式融合成一种然后大概做出了以下的几种猜想,第1种可能一个人就有点像之前所提到的主从机器人一样,它通过数字技术,虽然我肉身在很远,但是我的我的形象可以呈现在我朋友的面前,我不仅仅形象跟我的朋友在一起,并且同时我能够进入到我的朋友所在的物理空间,我们三个人可以一起对物理空间之中的那些物件做出一些交互,做出一些感官。然后第2种就是大家一起全部都到了数字空间里面,所有人都在是虚拟空间里面进行社交。那么我现在就有一个疑惑,就是其实社交这种活动的话,它相对来讲会比较单纯一点,就是他对现实空间中功能的需求性要求不是特别高,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在虚拟空间技术成熟之后,现实的社交空间只是一个不带有任何功能,仅仅提供遮蔽的空间呢?它具体的空间其实是由虚拟空间中呈现的内容来定义的,就好像就好像下面这个例子,就是一个特别大沙漠里面有很多人站在那里,但是实际上当那些人戴上VR眼镜之后,就会渐渐的出现一个城市。然后此刻荒芜人烟的沙漠,功能上它实际上是一个城市。我的问题就是想看一下各位老师对我这个提问有没有什么建议和看法?
翟振明教授:你这个提问很好,遮蔽是非常重要的。像《阿凡达》电影那样躺在一个柜里面,只要他手的动作可以动就足够了。遮蔽空间要足够坚硬,任何东西都不可破,要穿甲弹啊什么原子弹啊,他都不会被穿透,这样的一个空间。当然了还有吃饭,药品这些东西要经过输入的方式,这个药品就经过输入管道、物联网,吃饭通过营养液来提供,这就是和缸中之脑,刚才顺丰说的差不多的概念了。
王众:对,所以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窝在家里不用出门,还是说好像刚才我放的沙漠的图片,其实大部分现实空间中都是一种空白的状态,然后用虚拟空间来定义它的功能,定义各种各样的场所。
翟振明教授:虚拟来定义功能,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就是一个一个只要空间中不重叠,有一个像蜂巢一样,你一个我一个,在每个蜂巢的一个蜂洞里边,空间的它定义就是不可重叠,这样的话有100个人在全世界,就需要一个蜂巢有100个洞的,通常这就可以了。
王众:好的,明白,好,谢谢翟教授。
刘志勇老师:通了没有?你通了没有?彭总有没有补充的?那我们进行下一个有意思的就是黄士维同学,黄士维这个同学做的是一个跟博物馆的展示有关系的,是一个数字技术的公共信息交流空间。公共信息交流跟刚才那个东西有点接近,但是它是信息交流空间。
黄士维:我开一下视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的方案,然后我的主题是:数字技术下的公共信息交流空间设计,然后首先的话我做这个建筑的话,功能上的话是用来连接园区里面的博物馆的,其实用来辅助游客参观园区的一个建筑,然后同时的话我这个建筑的话可以让途经建筑的游客,可以体验到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一个信息交流。那么在这个建筑上,然后游客在途经建筑的过程中就有人可以选择两种道路可以走,这个图片的话是我建筑里面的户外部分,户外的话我设置了很多公共交流的一些空间装置,然后游客可以在这里户外这部分空间里面享受实体空间上进行信息交流,然后在这信息交流的空间里面,我还辅以多媒体屏幕,就像这种屏幕这种东西来来向游客实时传输一些比如说当时天气的一些情况和一些信息。然后在室内空间的话,游客的话可以在这里面体验虚拟空间上的一些交流,就在这空间里面的话,我打算通过就让游客佩戴VR眼镜来进入这个虚拟世界,或者通过cave空间,就像刚刚两个教授说一些 cave空间实现虚拟空间的一些信息交流。然后我有个问题,我先要问一下我的问题,就是从古到今的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在慢慢进化,就从飞鸽传书到5G时代,信息交流的方式越来越虚拟化,然后那么在未来世界里面,人与人是否不再需要通过现实空间的交流,而只需逐步在虚拟世界完成虚拟交流?这是我的问腿,希望两两位老师解答一下。
翟振明教授:这个问题很好啊,当然了,现在都有了,像Minecraf, 他所有小朋友都在就在虚拟世界里面交友,你们玩过我的世界没有?就是小朋友他有联网版的,联网版的以后在里边,就所有人都可以在那里交流。现在我们的视频腾讯会议,我们的交流完成在网上,还那么简易的都可以,所以有必要各个人都跑到现场嘛?完全没必要。到时候每个人都戴个头盔,就发现就在现场。
彭顺丰:我觉得是这样子的,交流它有很多种交流的,第1种就是说纯粹这种以目的性很强的交流的,这个绝大多数都会被取代的。比如说我们工作上的交流,还有这种日常的协作上的交流,都绝大多数会被取代的。但还有一种交流,是我们现在人还没搞清楚的,就是他有能量交互的交流,这种东西是没办法可以取代的。比如说一个母亲的,她和她的小孩,她如果纯粹通过VR来去抚育小孩的话,跟她亲手抱在怀里去抚育这个小孩,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因为我们除了知道这种视觉、听觉、味觉之外,其他的东西他有些比如说假设是量子磁场或者一些这种生命内在的东西物质什么东西,它是目前我们好像一直达不到完完全全达标的,所以我认为就是说如果有情感的交流和深度情感和生物性内在的关系的统筹,他还是是不能取代的,不能被完全取代。但是在工作上、业务上日常的这种大多数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虚拟世界去完成。
翟振明教授:这个问题得这么说,现在五官之外的交流,科学界还不承认有这个东西存在,但是我们完全不可能以科学为标准,我们以哲学为标准。在五官之外,我们已经知道双胞胎之间的交流根本就莫名其妙的。这有可能现在还没搞清楚的科学,就是量子力学里面可以解释的东西,我们还有待于科学家的承认,科学家比较保守的,他不承认有这个东西。
刘志勇老师:但事实上是发生的,对事实上是有的。好,最后一个同学是邱拓闻同学,他是叙事性陈展空间的设计。邱拓闻,最后一个。
邱拓闻:好的,我毕设的话是想把最近发生的疫情的故事去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融入到这个博物馆当中去,希望通过人们经历完这个博物馆还是依然能去感受到疫情期间发生的事情。这就是我博物馆的一个形态,希望实际的形态能跟虚拟现实的技术尽量结合起来,然后去完成我建筑叙事这个任务。我希望他和技术结合起来以后,能达到一些感官上的特效,做出一些实际空间中做不出来的一些感受。我的问题就是和实体空间是有一定关系,就是说我们现在都是在描述虚拟现实技术能给我们带来一个怎样的虚拟世界,但是很多的科幻作品也同时在反映一种担忧,就是说虚拟介入的如果过多的话,可能会对我我们真实的生活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想问一下各位老师,说如果我们在讨论那种虚拟现实的话,比如说我们现在是通过眼睛去感受这些虚拟的世界,然后如果再更进一步,我们甚至都不需要眼睛和这些感官了,直接是通过脑机或者是神经上传,直接就可以获得终结这些信息的话,我们怎么去再去面对虚拟跟真实之间的关系?
翟振明教授:这个问题严重了。这个是马斯克搞的脑机融合,让他们要插脑,就是我们要小心,我是坚决反对的,我们一定要有头盔,用五官的这种接受信息,不能直接插脑,插脑的话因为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自我意识产生的机制,插脑有可能把我自我意识给抹掉了,那就不得了,看起来是人其实已经没有自我意识,没有自主意识,没有自由意识,那可不得了,所以这种时候有可能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
刘志勇老师:是,这个认为是人类文明的终结症结,这个真的讲的太好了。
彭顺丰:我说一下一个小故事,霍金不是去年去世了,对不对?然后呢世界上有一波人对他的身体做了一个想象力,或者说他有考证式的一个东西。他们认为霍金在他当年得到那个症状之后,他就已经是成为植物人,他没有自主意志了,那个过程当中所有的东西用电脑录的,那么这里面实际上有一帮人怀疑,霍金是被后面的一群打造他的人操控的一个工具的而已,但他说的那些话都是电脑打出来的,还有他的行为,他表现出来所有的领域他都愿意去发言,比如说世界上的跟物理没有关系的事情,他也跑过去,他说我谈一下世界和平,我谈一下全球变暖的问题。大家就觉得一个物理学家怎么可能谈所有的事情呢?在这里面就有一大帮人怀疑,其实霍金是个植物人,但是那一帮炒作他的人,因为霍金他是出场费的,他就跟人类简史不能一样,他跑到中国来是要三四十万的出场费很高的。
那么呢这个时候就是翟老师那个问题,因为人类是通过我们的感官,通过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舌苔等等的感知这个事情,如果是用似乎我们的感官,对眼睛看到东西是因为光线投射到我们的视网膜,再到转换到脑神经,如果是直接绕过眼睛直接到脑神经的话,那么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说,信息不是双向的,就是你可以对话,比如说我虽然一见到东西,我一想可能什么都会有了,但是如果是被这个系统一控制,它信息也是可以从外面进来的,就被黑客控制完之后,我还是我,翟老师还是翟老师、刘老师还是刘老师,看过去一点都没有变化,但是这背后其实已经像霍金那样被黑客或者某几个人,一个黑客集团,甚至人工智能所操控了。所以翟老师到处去演讲。刘老师到处搞设计,但是实际上这背后是一个利益集团,他们指使翟老师发表各种言论,指使特朗普发表电视演出,指使我们比尔盖茨钱打到他的账户上,但是一切都很正常,他也过着夫妻生活跟孩子一生,但这个人的灵魂虽已经是没有人在里面了。
所以翟老师为什么反对这里?就是说受过感官,他是有这种被控制的可能性。假如有某个人超级黑客,他把世界上60亿人全部控制了,所有人瞬间变成奴隶了,就他一个人变成永远的王,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它涉及到人机交互的模式了,它的一个变革以及它一个伦理学和哲学道德层面的一个基本的范畴的界定问题。但是世界上有很多公司已经在事实上做这套系统了,包括特斯拉的老板,他搞了缝纫机系统,包括我刚才讲的长沙公司投资的公司,他已经用植入脑神经,而且翻译的比例现在越来越高,就是说他不用不用很高的创伤,它就能够达到对脑电波的翻译度,这个底越来越高了。
刘志勇老师:是,所以当我们还在探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一个界面问题的时候,说不定我们后面的我们本身的意识都已经抽空了,或者已经换掉了,这个是翟教授早就跟我们说过了,为什么说中大的人机研究中心是在哲学系?其实并不是技术发展到怎么样会影响我们,是我们本身无意识,而意识到本身的意识已经在改变,这是一个伦理道德、家庭各种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全部都改变了,一个真的是一个伦理问题特别重要。
那行,我们今天下午的基本的学生面就已经抓紧时间完了,我想要翟教授和彭总稍微休息两分钟,然后我想请我们的葛老师,他是最清醒的,我们已经被大量的信息给冲的吓尿了。所以现在请葛老师作一个小小的总结,好不好?
第四环节:老师总结
葛千涛:我怎么能做总结,实际上我觉得就是在学习,因为我觉得对这些技术我真的是门外汉,但我觉得人类的文明很重要一点,还是我觉得基于我们对人文的一个理解,是人通过人文的自由,然后达到一种科学和技术的一种进步。
人文的视野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如果没有人文的视野,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几百年前文艺复兴,我们看百花大教堂,然后我们看也了解当时的数字法对吧?实际上这类的文化的一些再生,它是带来了一种人的一种文化的一种觉醒。无论科技如何发达,如何的这个进步。我甚至有一种可能不一定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可能科技的进步,科学发展观我是表示质疑,因为科学发展观可能会带来的,我觉得迅速的加速人类的一个毁灭。因为它最终我觉得是可能我们很难去控制它。今天我觉得整个社会的发展他已经非常的疯狂,所以我觉得历史的进步,我觉得还是跟人文的事业有关。我们今天无论是谈学术,还是谈一个城市的建设,假如没有这样的一个人文自由,没有这样一种根基的话,很多科学我觉得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那今天我们说发生在全球的疫情,我是很怀疑是人为的,因为这样一种病毒,他可以有这样的一种,你无法去理解的一种东西,我想他很难说他是来自于动物。所以我还是坚信需要有人文自由,不管是我们谈有还是无,有无之间。有无之间我想起王国维说的对吧?有我自己和无我自己,就像中国的文人,包括古代的,因为我想天人合一,这种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心理还是很重要的,我大概就这点感受,谢谢。
金涛老师:我今天收获还是蛮大的,就是说翟教授、彭总他们的一些尤其是对翟教授的有无之间的一些哲学层面的一些解读,我觉得彭总解读的要更通俗,而且更直观。所以应该是对同学们的认知层面,我觉得还是很有帮助的,其实不说对同学层面,我觉得对我自己,我觉得也是在认知层面也是很有帮助的,因为他很通俗。
不过就是对于同学们的一些实体形态的设计方面,可能如何进行转译,需要我们同学们再去思考。因为哲学层面上的东西如何来引导我们的行为,引导我们的生活,这个本身就是需要转译的,那么像彭总跟翟教授对于有无之间的哲学层面的这些解读,我们如何在实体空间上能够把它很好地体现出来,因为毕竟我们专业要求我们设计出一个实体空间,如果某一天我们的专业不需要设计出实体空间了,就是不需要正儿八经建造了,那就另当别论了。目前我们的专业还是要求我们去做一个实体的东西出来的时候,那么我们如何把哲学层面的思考能够很好的去对我们的设计方面的思想能有所拓宽,我觉得同学们需要好好的去思考、去转译一下。
所以我觉得总体来说,今天我相信不管是对我对大家,我觉得收获都是蛮大的。这个确实是非常难得的一次机会。好了,我要说的就这些。
曾克明老师:间都蛮长的,也是辛苦几位专家跟教授给我们做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学术上的探讨。其实我刚才听了葛老师的发言也是感受很深,确实是我觉得人文思想是一个人类之所以形成这样的一个辉煌的这样的人文世界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我最近其实在年前我也是有幸读了翟教授的《有无之间》,从哲学层面去大胆的做了一个实验,我觉得特别的惊艳,包括人的转换、人的时空语境的一些切换,当然彭总已经谈得很详细了。
我想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个人的问题,我最近也在看现象学,胡塞尔的现象学,我是重点看了看庞蒂的知觉现象,知觉现象学那本书,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其实就是从五感来的,是吧?从我们的五感来去获得了客观世界的这样一个信息。那么我想问一下翟教授,就是说如果说当虚拟世界已经达到了跟我们现实世界完全几乎一致或者这种临界状态的时候,那么这种现象学的这个层面,我们还能不能够去作为一个理论、一个工具。因为线下已经不存在了,因为我们可能会进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我在想虚拟世界再深刻,它同时是需要人为的操作,也就是说虚拟达到接近真实世界的临界点的时候,但是从哲学上讲好像我们真实的层面是永远达不到的,是不是?就像一个微积分一样,我永远分不下去,从哲学角度就没有永远存在更小的东西事物。
翟振明教授:你这个讲的是Merleau Ponty对不对?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Ok,是法国的哲学家,他都不讲技术,他是怎么做出来,他就不知道的。他是就是一个从现在人类意识前面呈现的东西,他把他表述出来,用现象学描述,这样的话我在书里已经说过,基于虚拟现实做到极致的话,我们的照样有现象学,现象学的描述如果原来是对的话照样对,如果不对的话永远你还是不对,所以说现象学是不会改变的。
但是Merleau Ponty他本身所说的这东西是不是对我们不知道,也许部分是对的部分不对,但是他永远到虚拟现实也好,到物理现实也好,他是对也不对,他是对等的。所以这对等源头就妙在这里,你站在现实这个方面讲Perception,讲出来,你站在Perception方面讲现实讲出来的道理是一模一样的,对一样的对,错是一样的错。所以我就是学过判断,说现象学是不是和物理学是对等的,我说我不知道,你只能说他的原理是一样的。我在这个虚拟世界前说现实世界说的道理,我倒过来说道理一模一样,但是我不用他们到底是真是假了,就是我的哲学是非常妙的地方,在这里的。
彭顺丰:翟教授我想问一个问题,这个人的意念被控制,过去可能是用语言被控制的,未来是不是因为这种虚拟现实,它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一种宗教?我觉得这个是人性的一种脆弱,它是一个升级版的宗教。
翟振明教授:不你说的虚拟现实控制人的话,如果是搞马斯克那种东西,现在的那么洗脑靠信息的屏蔽,加单方面的信息来洗脑。但是他虚拟现实的时候他更直接了,他不靠信息,他靠信号。信号这个的话,我直接没有思考,就生理就动起来了。
彭顺丰:那么因为现在我们无论是AR还是VR技术,我看了比较震撼,对我来说,触及我的感官的是东京的奥运的8分钟,我想大家应该都看过,实际上我刚才还在说,就人文的自由,就同样8分钟,对我的触动非常大,包括我们未来会做横琴的设计博物馆,我想我们还是要去思考,就如何通过这样一种技术,然后表现出一种日本的一种很久远的人文的力量。对吧?从它的一个logo,一个局部,然后变成 logo的一个非常具象的东西。然后又扩延到奥运的各类的这些运动项目,它表现出它的一种人文的力量。我觉得实际上如何去通过这些技术,然后提升我们的一种当代的人文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未来设计博物馆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就我在想中国的当代性是什么?还有中国的现代性是什么?然后美国的时候的当时的当代性是什么?我想我觉得我们现在中国真的是缺乏一种比如8分钟能不能表现中国?
然后我们的设计博物馆也一样,那么大的投资,对中国,我们未来是一个怎么样的交代?所以我刚才反复强调,当我们在谈技术的时候,我在想人文还是我们的核心。假如我们没有这样的人文,我觉得我们可能就是在逃避美国或者其他的一些所谓的一些高科技的东西。因为没有人文,我就觉得真的我有的时候就觉得缺乏一种自信,真的是觉得好像作为一个中国人,你的自豪感,这个也是我为什么我要去做竹建筑双年展。我觉得我们今天和我们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这边的价值是什么?就如何表达我们自我,还有我们所处的时代。好的,谢谢。
佘宇钦老师:今天首先很感谢翟教授跟彭总关于有无之间的一个解读,然后另外一个的话,很有意义一点,现在其实我们在教学上的一个节点,其实我们下两周可能就要做我们毕业设计一个论文答辩了,其实在这个节点上,不管是在论文上面,还是在设计上面的一个层面上,面对我们工作室,我觉得针对性的解读,我觉得都会开阔他们的眼界,其实对我来说的话,自己也是非常的一个受益,也受益良多,但是借这个机会我也是有一个问题想要问翟教授和彭总的。
针对于有无之间也是针对于虚拟世界,如果虚拟世界像在前面所说的,如果一件东西可以被复制到很多,比如说可以在大英博物馆的东西,可以我在虚拟世界,可以到那个地方去看,然后一些物品可以复制到很多,那在虚拟世界中它的价值是怎么体现的?另外一个的话,如果是说我在虚拟,如果是一个平行世界,我在虚拟世界中的犯罪,这个的犯罪他是一个怎么样的判定的?或者是说打个比方说,我在虚拟世界把一个虚拟的人物杀掉,或者是说抢劫的一件虚拟的物品,他对现实生活中好像如果是平行世界的话,它并没有太多的影响,这样的话会不会成为一个虚拟世界,变成一个法外之地,如果是未来进入更加实景的这种虚拟的话,或者是说有那种比如说身体代理人那种,可以说就像说的可以一个机器人带领我,但是是人的意识去执行的这项命令,这样的话,怎么样去界定这个事情,包括物品的价值,或者是说在虚拟世界犯罪的事情。
翟振明教授:这个和徐嘉婕做的区块链的概念的相结合了。如果这种复制无限多,但是只有一个和自我意识是相联系的,其他是假的,没有自我意识的。这就是靠区块链的来判定他的identity。是这样子,其他都是假的,你如果认真地不认,它的实际效果,它的哪些效果实际上我们不认,我只认一个价值就是identity,唯一性的价值,那就用区块链的时间,这样的话我们法律问题等等也以这种唯一性,区块扫描以后,我就可以会根据区块链显示的东西,就断定是我,其他的东西进行扫描都不出来,这样的话就可以判断它的唯一性。如果我们觉得唯一性很重要的话,如果觉得无所谓,那就无所谓。是这样的。
彭顺丰:我觉得它价值这个东西它要多层面来定义。比如说一个美术作品的价值,就像100年前杜尚搞了一个什么大玻璃,它从实用上来说没任何价值,但它在美学史上却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我觉得他的在虚拟世界那里面的很多原则、原理、规则、法律,它跟我们现在常规的虚拟世界去真实世界物理世界的映射,他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就包括你刚才讲的,比如说里面杀了人,像我们在玩电子游戏,天天都杀人,每天发几百上千个,上万个的,像CS拼命杀人、拼命流血的。
所以它里面的规则它很多东西是不太一样的。我们并不能够等同于把真实东西copy到里面,它就一定成立,或者反过来把里面返到外面来,它也成立了。所以价值它本身是在里面的规则之一的,就是说我们人类认为它有价值,它是有价值,它没有价值就没价值。所以我觉得刚才几位老师提的观点,我有不少都觉得是非常的深刻,包括葛老师提到的人文精神,我觉得总体来说这几个加起来,它其实就是说我们人类在面临着这么一个重大的时代的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多大的尺度来度量这个事情的问题,它其实是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去度量,比如说我们用10万年20万年去度量这个事情,其实很多东西都觉得习以为常,因为以前古代极其荒谬的事情,我们现在认为很正常,以前认为很正常的事情,我们认为极度荒谬的。就像奴隶社会,三个女人才换一匹骡子,这个是极其荒谬的,但我们现在看起来,但那个时代认为太正常了,所以这里面的包括价值感,包括法律,包括里面的财产里面的国界,包括刚才葛老师提到我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怎么面对?西方人应该怎么面对?其实都是不同的局部了,就是我们站在国家的角度,站在个人的角度,站在人类的角度,他又会不一样。
所以具体而言,比如说一个物品它的价值,我认为它是有很多种形态,第一种就是刚才翟老师讲的是唯一定义形态,比如它的始作俑者是谁?这可能就归属于它,copy可能是不产生价值。但是另外它也可以产生价值,比如说我画了一个蒙娜丽莎的,然后达利把它再加上两个图纸,它就变成另外一个艺术品了。它又可以增加它的价值,可能始作俑者占90%,然后达利占10%。然后另外一边又创造了预算10%,它可以无限细分下去。所以其实这里面的本质问题就是说人类如何利用艺术和技术,或者说艺术科学这两个力量,来实现人类的双螺旋叠加,文明上升的这么一个问题。它这里面会产生很多这种问题,但是有时可以也不是问题,比如说我们在再过1万年到10万年,甚至葛老师说的问题也不是问题了,以后的人类他不是人了,他是很多形态叠加在一起,所以人权他也没必要去保障了。但是,翟老师本身包括我自己,我也是其实也是人文主义者,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情?
其实是期望它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为了想虚拟世界作为一个造福人类的工具,谁都不希望它变成一个毁灭之类的东西。而这个出发点我认为我们所有人思考,包括刚才几个同学思考都是一致的。
刘志勇老师:很多是一些观念上的碰撞,我个人其实呃最大的感触是并不是设计本身,也不是我们这个课题本身,最大的感受是,我感觉我们还是那句话,就两个字,其实不管是虚拟还是现实,其实我们人本身就两个字,其实我觉得要改变,就改变。那么我们最近,包括借葛老师的话,人文的东西,包括葛老师说的在宝溪的东西,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说人文我们没有叨叨过,但是我觉得人文它是一个动态的东西,它不是一个固态的,他一定是慢慢与时俱进的这种感受。你说东京的8分钟,我们感慨其实更多的我们历史也很长,为什么我们做不出来?
其实更多的是它的人文精神是一种流动的,到今天生活的是这个位置上的,包括这个宝溪,安娜做的竹建筑,我们本国人并不少于对竹的探讨,但是我觉得在一些人文的体验上,就没有他们那种角度,所以我觉得人文是一种动态的概念。所以延伸到我们现在目前我觉得最大的感受是我们本身放开要改变自己,才能接受一些新东西。比我最近我老是探讨一个话题,彭总,什么叫空间?是的,什么叫空间?如果我们还定义在建筑空间、室内空间、生活空间、办公空间、商业空间,觉得这个是对我们今天的话题来讲是应该有所考量。
所以我觉得对空间这个东西,因为我们是生活的载体,是不是?睡觉的地方,住宅就是酒店是吧?上班的地方就是工作室、办公室。我觉得我们对空间这个东西,其实就像我刚才说葛老师的,人文理念一样的,其实我们是要动态的要结合当下,其实社会已经给我们在改变了,但是我们不觉得,我们如果还在自己的学术的圈里面去谈空间,而避开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现实的话,其次,这个才是我们本身的认知,没有改变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感触很深,这是我个人的一个理解。
包括现在同学们很多空间形式,其实我觉得在刚才彭总说到新的高度文明上,我们空间载体本身的意义何在?或者是他有没有别的意义发生,甚至有没有这个空间到最后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的,我觉得其实他不顾终极目的,终极目的是那个时代人的生活,所以我觉得空间这两个字都要我们设计的一个是不是终极目标,其实我觉得并不是,它是随着人的社会文明的高度,可能某种机能在改变,是人的机能在改变,有机能在提升,在改变,才产生相应的所谓空间形式。
所以我说反过来说,我们现在商业交换已经没有银行,但是我们商业交换,天天在崛起,天天在收益是吧?所以我们的本身的改变是我们在这个行业之中,我们固化的一些观念要改变。事实上社会已经在改变了,这是我的感觉,那么彭总您是不是总结一下我们下午的探讨有什么,跟着下面我们大概一个月大半个月同学们要呈现作品了,那么我们其实彭总我们在之前工作是跟那个叫您的是奥尼?对,其实这里已经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包括葛老师都已经跟我们做的,应该是说在建筑环境设计的VR体现。现在原来是体现,后来我发现并不是体现,应该是VR在帮助我们进行思考进行创意。所以说也特别感谢你们,我们是老朋友了,有应该今年算是第4年了,第4年了,那么也谢谢你,然后我想想看看你们最后面对我们将来的走下去的这帮同学,这些话题有没有一些要提一个醒的,要有什么建设性的一些意见,最后我们请翟教授和您对我们下一段的工作进行一个指导。
第五环节:就翟振明教授,彭顺丰老师做指导意见
刘志勇老师:请翟教授和彭总对我们下一段的工作进行指导,好吧,谢谢。
就是我们本身在探讨虚拟和现实之间,我们的界定了也要把它放松,是因为我们的界定的同时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今天讲空间,今天讲人文可能已经在流动了,他是这些观念都是在动态的,而不要固化一种思维去看现在的很多东西,它变化太快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管是教学上还是对设计工作的辅导上,或者对生活的态度上,或者对文化人文的角度上,我们都有动态的角度,而且我觉得它比任何的空社会,他们说现在一天甚至等于以前的500年,节奏要加快,我们变化节奏要加快,才能跟上现在的社会的一些相应的变化,它本身就是变化的,人文也在变化,空间也在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我们这么多同学十几个同学,这些项目给你讲了以后,后一段工作看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或者用我们的思路上有没有一些反映出来一些我们还想到的一些问题?看看您和彭总,是不是给我们一些提个醒?
翟振明教授:那就是那么多同学做的项目,你刘老师一般要把他汇总变成一个实际上可以建出来的一个博物馆的实践,这是很重要的,不然空话涉及到那么多,后来博物馆和你没有关系,我也失望了。
彭顺丰:我觉得谈不上提醒,是因为刘老师刚才已经总结的挺到位的了,但是有几个趋势我觉得是值得,就是说设计界最关注的:
第一个:一定是五G的到来,它形成极大的对社会的变革的,它是一个时代,而不是说速度变快而已。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它会带来一个万物互联的世界的。这是第1个。
第二个:是未来的社会价值和财富的创造,它是由工业时代的物质创造会极大的转为精神创造的。这个社会上已经事实上在发生了,你们看到抖音,这个公司它现在市值已经超过1000亿美金了,但它没有任何实体空间,他就让所有的虚拟空间拍一个小视频,我们看起来可能大家都觉得极度无聊,但他已经是1000多亿美金的市值,真是很厉害的。而且全世界现在已经有170多个公司,现在是整个APP下载量全世界第1位,全世界第1位,达到接近20亿人的下载量,这是非常恐怖的,是什么意思?甚至说人类的创造的作品,人类创造的结果已经由工业时代的实体物品转向虚拟物品,转向精神创造的一个代表,以后也会越来越多,包括5g之后,所以我们的各种创造,刚才刘老师讲的,空间的改变确确实实是如此就是说我们在观念上一定要摒弃,或者说至少不能够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思维,而且是要更加前瞻一点,这是第2个趋势。
第三个:第三个趋势是指新生代的崛起,以及他们对社会的主导,就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是同学们最有竞争力的地方。95年我把它称之为一个界限的,95年以前的人我们叫移民,我们生长的环境是通过自然环境生长起来的,我们通过小溪、河流、长城、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的世界观,然后主导了我们的行为和思维。但是在95年之后成长起来的一些同学和一些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在网络空间里面成长了,所以他对里面的规则它是有天然的适应性的,就像Micro里面的玩家一样,他会慢慢的主导这个世界,就像Facebook一样的,Facebook刚开始搞的时候,所有人都质疑他,觉得这是一个人玩的东西,但它恰恰主导了现在全世界所有人的社交,除中国之外,所以我们并不能对这些小孩子玩的东西嗤之以鼻,而是反过来我们要认真的去沉静而向他们学习的。
所以95后他们的成长会逐渐成为世界的主流,乃至主导这个世界。就像微信一样,微信最早出来的时候是十几岁的人玩的,后来才波及到30岁、40岁,现在到70岁的人在玩。所以这些是社会主导的力量,就刚才刘老师讲的,一切都在急速的变化,但我们并不是说我们要去追求这种变化,去把它搞得人心惶惶,不是这个意思的。而是指我们要掌握这套变化的规律,然后反过来,就像刚才葛老师讲的,我们中国凭什么去领先?一定是站在未来你才能领先,这样翟老师他的东西有无之间,现在我估计世界上能懂的人也不超过两三百。
这个很正常,爱因斯坦刚搞相对论的时候,全世界只有两个半人懂,对不对?日心说刚提出来的时候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没有人懂。所以这个东西,但我们千万不能够,因为我们不懂,我们就排斥的,尤其是年轻人,我们虽然很年轻,但我们的思维不能很老套。所以这个是给大家一些很虚的建议,但他又很实际,所以我建议的是你一定要站在未来,比如说2030年那个时候社会什么样子,反观到今天,然后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和思想,然后以至于让我们不会在未来被aI和我们的竞争对手所淘汰,而且让我们的作品和我们的产出我们的价值有领先性,就像刚才葛老师讲的,日本为什么做出来8分钟那么震撼?
是因为他们一定是在时代潮流当中、时代洪流当中,他们掌握了一些我们在时代前瞻性,有更超前的东西,才能够反过来引领这个时代的进步。
第2个我觉得回头刘老师可以组织一次,在疫情稍微缓一点的时候,可以组织一次到广州大学来的一个实际的一个关照,在中大的时候又有很多进步了,因为那时候是15 16年,现在有五六年过去了,包括数字人、技术,包括ai包括各种翟老师书里面提到的各种穿越和摄像头,他又往前大大的进了很多步了,所以我相信实体的考证之后,冲击会更大。
第3个就是在亚洲设计博览馆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就刚才翟老师讲的,如果是政府以及投资方他们要真正的有理念去建设的话,我觉得在很多实际问题上,科技和艺术两个力量我们可以融合起来的,为真正的社会的创新助推的提供一把力量。好,谢谢。
刘志勇老师:好,非常感谢,我们线上线下就有大把的合作和交流机会,我们时间差不多了,就不在这里扩展了,太多感触,真是相见恨晚。翟教授在中间起了这样一个有无之间的桥梁作用,把我们链在一起,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里程。
刘志勇老师:几年前我深圳做了一个移动博物馆,中国故宫博物馆觉得搬国宝到这里来,保管费保险公司都三个亿,所以说实体展示不可能,所以通过数字扫描,数字分析,数字移动…将来的博物馆很多都是移动的,所以像我们这样的那些,包括最近京东找我在探讨一个线上线下叫新零售,跟彭总你讲的趋势一样,势在必行。
彭总:对的。就这些东西我们在这里都有很成熟的解决方案了,比如说文物的高超、高精度扫描以及虚拟世界的呈现,还有像京东的这种立体购物的等等,到时可以到广州大学展厅这边大一点,比中大要大很多。
刘志勇老师:我们这边跟北方不同,南方实操精神强,不光是理论,我们实际做的项目也有很多这样的一些合作基础,因为我们每个老师包括金老师,曾老师都是实干的设计大师来的。所以不是那种空对空的理论家,我们将来合作的契合度很高很令人振奋。
会议合照
特别感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沈康院长、
何争书记对工作室的大力支持
感谢特邀嘉宾翟振明,葛千涛,彭顺丰的莅临与指导
编辑:袁大平
撰文:王众 刘晓阳 袁大平
审核:刘志勇 佘宇钦
中国艺术经济网 版权所有。发布者:艺旌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loo.cn/1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