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会产生意识吗?有资产属性吗?价值归谁所有?专家热议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综合2022-08-02 13:17

“元宇宙”这一概念大火已有一年,入场者仍是络绎不绝,而在各行各业如火如荼地构建属于自己的“绿洲”世界之余,有人已经想到了更远——

这个看上去略显空旷的虚拟世界,或许也需要有人入驻。

“数字人”这一概念便由此进入了不少人的视线之中。在7月29日举办的2022年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多名专家便围绕“数字人生态发展”这一话题下的诸多问题,如数字人到底是什么、如何构建、如何落地、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展开讨论。而南都记者也对其中数位专家进行了采访。···数字人是我们在元宇宙中的数字身份

要弄懂数字人,首先我们要了解元宇宙。

这是一个最早在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提出的概念,定义是一个与物质世界/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随着我们现实中科技的发展,元宇宙到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文学虚构的概念,而是包含仿真,模仿,交互,智能等技术手段,由信息和数据组成,通过物理媒介来呈现的一个虚拟世界。

“在这样一个纯粹的虚拟世界中,我们可以想象每个人都有一个数字化身份,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数字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在会议上这样介绍。

微信图片_20220802095635.jpg

事实上,数字人也常常被称作“虚拟人”,丁文华认为,其实在几十年前的动画游戏里,就已经存在着“虚拟人”这样的概念,而他将这一概念主要分为两类:

  • 由真人孪生而出的形象,是虚拟世界(元宇宙)的代表
  • 完全不存在真人参考的原生“数字人”,更多地体现赋能

要构建以上任何一种数字人,都要经历一个从三维扫描到建模的复杂过程,而丁文华表示,现在这个时代,如何使得数字人的建模更逼真、制作效率更高效是新的需求。那么这时候引入新方法,比如基于AI的技术,就能简单地通过多角度照片,两维的照片渲染出三维的建模,或者通过已有的一些已经建模好的人做表情动作的驱动,最终再去正向渲染。

而仅仅是构建一个孤立的数字人还不够,如何让它进入环境,并与其发生交互,同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数字与环境的适配,”丁文华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不管是什么状态下的数字人,都可以进入到不同类型、不同场景的数字环境;数字人和数字人之间要交互;数字人之间的交互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仅是图像和语音,还有数字动作。···数字人不仅要“像人”,还要“智能”

就像元宇宙永远在追求的以各种细节贴近现实的“平行世界感”一样,数字人当然也在追求“更加像人”。

因此,在构建数字人这条赛道上就涌现出了不少研究者,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研究员、数字栩生联合创始人翁冬冬就在会上介绍了他们的方法:超写实。

翁冬冬表示,数字人的外表,在几十年甚至二十几年前的电影就已经可以通过渲染实现非常逼真的效果,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没有办法做到实时生成,而加入AI之后,就可以提升其生成速度。

微信图片_20220802095725.jpg

不仅如此,翁冬冬罗列出了数字人要“像人”的各种技术目标:首先外貌上要像人,这要通过图形学知识包括3D建模知识来完成;然后是语音上的交互和内容;还有更多模态,比如表情、动作上的交互……而除去这些直接的技术目标,云端的工具和平台也是捕获真人数据、提高效率的必要目标。

对于有所欠缺的地方,翁冬冬也直言不讳:“除了4D数据收集以外,多模态的交互是目前做得最糟糕的一个地方。”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虚拟购物系统里的虚拟人,经常会出现一些口是心非的问题,比如说说话内容是我觉得这个东西挺好的,但脸上却做出了痛苦的表情。”

因此,“像人”不仅仅是要在皮肤毛发等方面逼近真实人类,而是要让它的表情、动作、声音甚至声音语气都要符合人类的正常行为。翁冬冬表示,他和数字栩生的团队目前主要做的除了采集渲染和驱动,也负责为造出来的数字人和各种系统搭建接口,也就是企业中类似于“中台”的位置。

而腾讯智能产品副总裁李学朝也向南都记者透露,要在两个方面使数字人变得更智能。

首先是制作。李学朝表示,现在数字人的制作周期比较长,成本也比较高,不过逐渐会产生一种品牌化的趋势,也就是各公司把自己之前储备的实力,从建模到AI驱动都释放到的平台上,去提升这样的制作效率,这是一种智能化。

第二则是在应用场景中。李学朝认为,要先有形象,再叠加智慧,使其真正具有对话的服务能力,在技术上称之为有交互。

1.jpg

···数字人具有资产属性

而在技术之外,数字人也承载更多任务。

翁冬冬以自身团队参与的“复现梅兰芳”的项目为例解释道,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公益项目,借用数字人手段,以三维资产的形式完整保存了梅兰芳本身作为中华文化史上重要一员的形象,而再加上重建过程跟他有关的服饰、文玩、戏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形成一个比较自洽的体系。

image.png

而李学朝则看到了数字人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数实融合数字化。

他在采访中解释,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展会产生很多智能化的需求,这种智能化的需求诞生以后,行业就会自然出现对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这种数字人和数智人的需求。

而随着服务人力成本的攀升和服务的精细化,李学朝也认为,数字员工具有很大的前景。

“加上金融的知识,它就可以成为金融领域的服务人员,加上文理上的(知识),它就成为一个导购,你加上其他外语的,马上它就又能服务海外的或者是外国人用户。所以在企业服务这个方向上,数字人未来会具有价值。”

不过翁冬冬也就此提出了问题:数字人是人的一种衍生物,比如说一个伟人住过的一个房子,甚至他用过的东西,都可以是粘有它属性的内容。而本身衍生物就有所谓的资产的属性或者价值。 既然它是资产,那资产怎么确权?资产的授权又怎么办?资产如何保值和增值?这些都是后面在产业里面需要补充和完善的标准。

如果想象一个更为遥远的未来,那时在各方面都已经愈发成熟的数字人是否会滋生更多伦理问题呢?

翁冬冬笑道:“一定会,但如果我们将历史上往前倒,就会发现我们当年不能接受但现在接受的伦理太多了。”

而面对那个经典的终极问题“如何保证人类创造出来的技术不会失控甚至叛变?”翁冬冬回答:现在的AI算法本质上还是海量数据+最优策略,而“叛变”是因为有了某个目的和意图,进而去改变行为,所以“让AI产生意志这种东西还是太高级,太难了。”

编辑:蒋琳

中国艺术经济网 版权所有。发布者:艺旌经,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iloo.cn/13498.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艺旌经的头像艺旌经
上一篇 2022年8月5日 下午5:34
下一篇 2022年10月22日 上午11:0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